15时许,本报记者赶到公园内,发现所述车辆人员均在,车牌号为辽AC7N92,正在进行游乐。记者观察二十余分钟后,一名男子打开执法车门,记者便上前询问车辆及人员身份,男子情绪激动,出言不逊,称我就公车私用了,你们算什么?并抬脚踹向同时采访的另一名记者,随后驾车离开。(12月7日《华商晨报》) 众所周知, 治理“公车私用”从中央到地方时常“高音喇叭”不断喊了很多年,但从各地情况来看,似乎收效却甚微,公车私用成了老大难问题,也饱受广大群众的诟病。因此,出现上述报道中的事件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明明知道是公车私用,被抓现午时,自己竟然出口“我就公车私用”。像这样的公职人员能好到哪儿去?笔者觉得,“我就公车私用”是在给公车改革“添堵”。 尽管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所谓的“条例”、“规章”、“措施”等等,可却没有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对于公车私用者,也往往采取“民不告、官不究”的消极处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公车私用行为的泛滥。在一些领导公车私用现象较为突出的地方,甚至带来了“上行下效”的恶劣后果。大家也看到,一些地方出新招进行治理,譬如,2013年眉山市公车私用“打表”收费,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车私用的现象,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公车腐败问题,并非收费这么简单。就算所有的公车私用都收费,而且收费还比打的贵,也是无法从根本上监控的。比如,购买环节存在超编制、超标准;维修保养环节浪费惊人,某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更换了40多个轮胎……这些“暗腐败”,又怎能紧紧靠“打表”收费来杜绝? 相比之下,公车私用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国外,惩处则是非常严厉的。在欧美、新加坡等国家,公车私用等同于违法犯罪,官员办私事只能驾驶自家轿车已成为基本的行为模式,谁也不敢占公家一点点便宜。一旦发生公车私用行为,往往会面临严厉的甚至是“过分”的处罚。早些年,意大利锡耶纳省省长布赞卡因用公车送妻子赴外地旅游,结果被法庭以“侵吞公款罪”判处了六个月徒刑。 笔者认为,要想彻底杜绝公车私用,在大力推行合理合法、符合国情民意的“车改”的同时,还得建立一套完善成熟的公车管理机制,绝对不能让制度形同虚设,“打酱油”。务必将公车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并不打任何折扣地严厉执行,才有望遏制泛滥成灾的公车私用不良行为。当然,空有制度,缺乏监督和处理,也是无济于事。所以要让内部、公众、媒体、社会同时参与监督,加强监督力度,实现全覆盖。并对公车进行统一标志,便于识别。打开监督体系,让公车腐败没有滋生的土壤,让监督公车私用上升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动,熄灭公车私用之风,断绝“假公济私”之路,彻底根治公车私用之病毒。(文/木子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