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原副市长曹鉴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为官近30年的曹鉴燎,历任镇党委书记、三个区“一把手",又官至广州副市长,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中滥用权力疯狂敛财,涉案金额高达近3亿元。在长达20多年的贪腐历程中,拥有高级经济师资格的曹鉴燎始终不忘“按经济规律办事”,甚至为此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11月7日新华网) 近期曝出的“为了敛财屡次拒绝提拔”的广州官员,看似奇葩之事,但却值得大家认真深思。广州市原副市长曹鉴燎一案的看点,并不只是曹鉴燎贪腐数额巨大,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任沙河镇镇“一把手”期间屡次拒绝组织提拔,只为留在基层一心“敛财”。那么,曹鉴燎多次“拒绝升迁”的背后,到底有啥猫腻?显然,曹鉴燎并非高风亮节,而是将公权当作“敛财工具”,不肯放手。舍不得走,不是为了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而是因为镇领导位子“含金量”更高。 曹鉴燎在其发迹初期,甚至为了坐地敛财三番五次拒绝上级提拔,成为笑谈。曹鉴燎为了使自己的贪腐利益最大化,与很多官场人士更在乎自己的级别和升迁相比,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贪腐,三番五次地拒绝升迁。只要有钱赚,再大的官也不肯干,为官近30年的曹鉴燎,用自己做出了生动的注解。历任镇党委书记、三个区“一把手”,又官至广州副市长,期间数次拒绝组织提拔,只因基层油水好赚。曹鉴燎心里明白,如果官升上去了,“捞钱”的机会就少了,这当然不合曹鉴燎的心思。 曹鉴燎的“舍不得”不仅是个人党性的缺失,更是给“经济规律”抹黑。以赚钱多少来衡量岗位价值,以“含金量”高低决定是否接受提拔,这样的领导干部即使有天大的才能,也只不过是干部队伍里的蛀虫。所以,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腐败;只有把违法犯罪的后果讲清楚,各级领导干部才能把反腐倡廉当作座右铭;只有把权力与风险责任进行事先警示与提醒,才能让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警钟长鸣。(作者:曾阿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