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领奖台上,一般都是获得了好成绩,而昨日下午,在渭南市召开的2014年综合观摩暨第三季度工作讲评会上,有6个县市区因为“较差”也上台领奖,他们领到的是一个“黄牌(较差)”。据了解,渭南市考核办从2012年开始,每季度会对全市的重点项目进行考核评比,并对项目考核成绩前三名颁发红牌,成绩较差的最后一名颁发黄牌。(10月26日新华网) 此新闻一出,立马引发网友们的热议,褒贬都有。笔者认为,方式是否妥当关键取决于效果。如果这样做确能收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倒不妨一试。当然有没有效果还有待时间来检验,现在说为时尚早。但是,从领奖者们的表情来看,还是起到一定效果。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毕竟在那么庄重的大会上,领到一块代表着后进的奖牌确实面子上不好看,远比发文通报或会上批评效果好的多。那么,领最后一名奖,到底能否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大家都习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将不好的一面含蓄的保留。像渭南市这样,大方地将全市的优秀和较差同时向公众展示的行为不在多数。看惯了“报喜不报忧”的行为,渭南市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点赞。红、黄牌正是抓住人们好面子的特点,可谓是对症下药,以羞耻心激励进步。对此办法,笔者认为可圈可点处不少,但治标也要治标,激励只是辅助手段,关键还是但还需形成长效机制,让各区县自觉发现问题、改善不足,取得良性的发展。 笔者认为,渭南市为后进县市区颁发末位“光荣奖”之举,的确值得称赞。这个末位“光荣奖”就有如为后进者注入了一针“清醒剂”, 让末尾者在“脸上无光”、“不好意思”等副作用刺激下,能自觉发现问题、改善不足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铆足干劲,力争取得好成绩。若真如该市有关负责人所言那样,该措施实施后,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连续两季度领取黄牌的区县基本上没有,那么充分说明此举可以“促其快”,是推动末位者快速升位的“特效药”。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特效药虽好,毕竟存在治标不治本这一明显弊端。渭南市颁发“最后一名奖”的做法虽然有积极作用、现实意义,但还需细化考核办法,加权平均区域差异,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方能使考核不流于形式,沦为工具。也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考核初衷,使后进者既有知耻之心,又有后勇之力。(作者:曾阿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