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河套诗经-浅论内蒙古河套地区爬山调 二人台 夯歌(3)

时间:2015-06-01 14:01来源: 作者:刘文忠 点击:
它们是美丽的山丹丹花,红艳艳的樱桃。生长在塞北。二者的关系密切,有着血缘的关系,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谁影响了谁,谁发展了谁都没有定论。我认为,它们是姊妹篇。 二人台产生与发展,据有关专家考证,在明

它们是美丽的山丹丹花,红艳艳的樱桃。生长在塞北。二者的关系密切,有着血缘的关系,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谁影响了谁,谁发展了谁都没有定论。我认为,它们是姊妹篇。

二人台产生与发展,据有关专家考证,在明朝嘉靖年间“丰州滩”【现在的呼和浩特】为中心,在包头,土默川和清水河流传。随着在草地出现了村镇,各种民间艺术,丰富了二人台艺术。

最初的“打坐腔”艺人,有的变成了专业演员

二人台演出,一般是一丑一旦,在四胡笛子,洋琴的伴奏下,踏着秧歌步子扭来扭去,唱一些民间小调,有时候还要穿插一些爬山调,形成了二人台的雏形。

二人台不断发展,日渐完美。有了音韵优美,流畅自然,讲究节奏。更需要说明的是二人台唱词比较固定,有了固定的牌子去。在长期的不断补充,丰富。特别是历代老艺人的用呕心沥血,不断创新。有了大青山调,河套调,伊盟调,漫瀚调等等。

走不完的西口,打不完樱桃。

二人台剧目繁多,没有一个人能够说的清楚。

语言的应用形式多样,比如串话,瓜嘴,绕口令,都是和辙押韵,听起来节奏明快,语言流畅。

通过不断发展,二人台艺术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赋予它新的内容。

  

河套诗经四     爬山调二人台中的四骂一爱

一骂社会。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是一对难兄难弟,谁也离不开谁。历代统治者依赖军队维持反动政权。

在解放前,河套地区的国民党政府,疯狂抓壮丁,抽税,劳役等灾难落在了贫困群众头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爬山调也生动地描写了这些苦难,悲惨的生活现状。

“白毛旋风吃骨头寒,顶梁柱柱倒塌全家完。

雌怪子半夜树头上吼,满村村活寡妇谁收留。

国民党抓兵害苦了我,拿上哥哥热肉疙瘩堵炮火。

一疙瘩沙蓬顺壕豪跑,俩眼眼泪水啪啦啦掉。

抓兵不是你救命的草,死症底子神仙也治不好……..

抓壮丁让无数家庭生离死别,烟飞灰灭。“一堆活寡妇”像漂流的芦草扎不下根,保甲长挤迫的活不成。

字字血,声声泪将国民党政权及保甲长制度的罪恶控诉和揭露无遗。

二是骂老财。“大门洞洞里的风,旱地里的葱,财主的算盘“善人”的心。”连用二个隐喻,门洞里的风最阴最厉害,旱地里的葱最辣眼睛,比喻地财主的算盘和心肠。整个调子明快,洒脱。

再看:“长工身背火鏊子,地主家里扇扇子。

一口酒一口肉,放下筷子啃骨头。

吹胡子拍脯子,嘴里酌着酒壶子。

抽完水烟抽大烟,红火翻天鬼眉脸。

打了媳妇骂长工,牛蛋眼睛赛铜铃……

寥寥几句,土财主的形象跃然纸上。啃骨头的豺狼像,抽洋烟的恶鬼像,虐待长工的凶残像,是多么形象逼真!

三骂媒人。“没头鬼媒人爱吃肉,仰面回家一出出路。”一出出路,一去再也回不来,见阎王去吧。可以看到,对媒人的积怨深如海,恨似山。对封建婚姻的强烈控诉和抨击。

“白皮皮烙饼盖烟洞,媒人吃上得臌症。

二股白毛风风朝东吹,枪嘣鬼媒人五雷锥。

一壶壶烧酒十八个馍,一条羊腿害死了个我。

一出大门拾了一包生锈的针,扎烂媒人的心扉和眼睛………

在罪恶的旧社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封建的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长着血盆大口,千百年来,吞噬了多少无辜的,善良的,淳朴的年轻妇女。所以,他们的骂,是勇敢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四骂公婆骂女婿。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受着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妇女们又多了一层宗法礼教,政治上,经济上没有地位,任人宰割。遵循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活不平等,人权没有保障。

你看她们在爬山调中苦喃喃地唱:

“井里头的蛤蟆井外头爬,生个巴巴的婆婆叫妈妈。

补丁裤裤麻绳绳鞋,饿扁了肚肚当奴才。

羊尾巴辫子瓢葫芦头,看见老枪嘣肉眼眼抖。【男大女小】

白籽白瓤嫩瓜瓜,给我找小个尿床的毛娃娃。【女大男小】

最后,万般无奈,长叹一口气:“白泥墙上摩了一把灰,寻了个女婿顶如没。”

一爱,就是情歌。情歌,是爬山调二人台和夯歌的主流,特别是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真挚深切的思想感情。

情歌冲破了封建戒律,表白热辣辣,情切切。“沙地的萝卜旱地的瓜,山曲唱的都是咱们心里头的话。”

“满村村点灯一盏盏明,就爱情哥哥你一个人。

烧酒鍾鍾挖米不嫌哥哥穷,三十六眼窗窗半边边明。

西北风冻厚了三尺冰,舍上骂名也和哥哥交。

哥哥想你天知道,泪蛋蛋盖起一座龙王庙。

爬山调,二人台和夯歌,是草原文化的结晶,是璀璨珍奇的人民诗经。

  

  河套诗经【五】爬山调二人台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最近,在看内蒙古电视台播出二人台艺术大师武利平专访,结合自己多半个世纪对爬山调二人台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感慨万千,有许多话,总想一吐为快。

武利平老师说:“二人台它是渗透到老百姓心中的一种艺术,得到群众的认可,有感召力。”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社会中,产生过许多瑰丽的文学作品,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包括反映民生疾苦,追求幸福,反封建,反压迫,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列宁说过:“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反映历史的真实,反映人民的悲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饥者歌食,劳者歌事。”(《韩诗:伐木序》)属于民歌的爬山调二人台就是劳动人民的心声,无不体现着智慧,喷射着火焰。     

  

 现在,农村电视数字化,频道多了,好节目也多了。社员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可文化生活走入低谷。电视不爱看,好歌不喜欢唱,不少是人沉溺于麻将场,赌博场,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给家庭造成不和谐  

农村文化生活值得反思。

1.每个生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

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二人台演出在农村如火如荼,农民自编自演各种剧目,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得农民欢迎。

 那时每一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一到冬天,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演员们每天生产队开完会后,才开始排练,一直排练到后半夜,不要生产队一分钱的报酬,一个文艺宣传队,乐队加演员最少也得二三十人,小伙子和姑娘以参加上文艺宣传队为荣。从腊月开始交流演出,一直演到第二年的二月二,春耕大忙。

  演出时舞台没有电,一根铁丝绑一个棉花疙蛋,沾上柴油照明,天一黑,一直演到半夜,有时群众掌声雷动,要求在加演节目,后半夜了也不知疲倦。 

 如果大队组织文艺汇演,更是盛况空前,公社的文艺汇演就是一个交流会。现在四五十岁的一谈起过去的排文艺节目,都会津津乐道。就像【老俩口学毛选】,都会唱:“吃罢饭,老两口窗前学 呀学毛选......”那时不少文艺节目内容简单,没有起伏的故事情节,可人们难以忘怀。为什么,节目贴近生活,有时代的印痕。

 2.五里三村看电影

 70~80年代,公社的电影下乡演出,在农村是个隆重的节日,很多农民都早早吃完饭,聚集在演电影的的场子,翘首以待演出。

附近的村子的社员只要听说演电影,不管相距三五里还是七八里,可以说,男女老少只要能跑的动,一声招呼,呼啦啦一大群就出发了。老远只要听见大喇叭一响,不知是谁大喊:“演开了,快跑哇!”人们哗啦一下,全跑开了。虽然肚里装的是玉米面饼子和酸菜汤汤,可热量不少,一会儿人人汗流浃背,个个上气不接下气。电影一般演二场,有时候还要加演新闻纪录片,散场的时候已经过了午夜。肚子里的那点食物已经消化的干干净净。尤其在寒冬腊月,又冻有饿。回家的路上,人们纷纷议论故事情节,兴头立马来了,七八里的路程,不知不觉的走完了。回到家,一大茶缸子热水,半盘酸蔓菁条子呼噜呼噜下肚,就能做个好梦。

 进入90年代后期,电影销声匿迹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旗乌兰牧骑的演出也稀稀落落了,除非哪乡镇为了庆祝人欢年丰,请来了乌兰牧骑演出。

3. 鼓匠班子歌手的兴衰

 在往后,2000年左右,一种新的演出进入了农村,这就是在置办丧事时,由主家聘请鼓匠班子的演员来表演二人台和流行歌曲汇合在一起的大杂烩。从它一出现到现在一直占领了农村文化表演的主要舞台,并统治了十几个年头。有的内容庸俗下流,不堪入目,不过,也还有一部分观众。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作者:关美红

追本溯源,知古鉴今,民众禁忌无声的述说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细心读之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