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从网上看到篇《“呵呵”成网聊最伤人词汇 网友称践踏热情 》,想起自己两年半前所写的《“呵呵”》博文,遂将其翻查出来,置了顶。 简言之,我对网语“呵呵”,很不感冒。女儿有时在QQ中给我来句“呵呵”,会让我很不舒服,甚至有头皮发麻之感。我推断,目前网络语境下,90%以上的“呵呵”,表达的是厌烦、回绝、轻蔑、否定之意。除非极特殊情况,我在博客互动时拒绝使用“呵呵”一词,因为我觉得那是对博友的失礼。
《“呵呵”》博文发布后,曾引来博友们诸多点评。我当时一来兴趣,对“呵呵”进行了一些考证。今天,既然想起了这个话题,便将其整理发出,算是新年第一博。
呵呵,拟声词,人轻笑时发出的声音,一般表示淡淡的友善的喜乐,也用在气氛僵冷时打圆场,是网聊时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短语。
有一位网友在自己的blog上说:“在网络聊天的时候,‘呵呵’一词我很喜欢用,尤其在恶心人以后,这个词可以消解大家不少尴尬。”
该网友又称,忽然之间在古人,并且是大文学家的书信中看到这个词,实在是大吃一惊:“最近读坡仙老的信札才发现,原来‘呵呵’一词,他老人家早用在书信中了。”网友遂开始奉苏轼为“呵呵”一语的缔造者。
然而随后不久,便有看似更为“专业”的读者跳出来表示反对,认为唐末五代的诗人韦庄才是“呵呵”的创造者,众人纷纷再度翻出韦庄的作品,平日里嬉笑怒骂不甚认真的网友们拿出了“考据精神”,欲将“呵呵”的“家世”查得一清二楚。
接着有人在某讨论文史知识的论坛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呵呵”还有更早出处》的文章,称“真可谓东坡‘呵呵’一笑见从容,韦庄‘呵呵’一笑断愁肠啊。……鉴于韦庄比东坡公早生出200年,东坡先生还是把‘呵呵’的原创之名让出来吧。”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这是苏轼评论己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时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是韦庄《菩萨蛮》五首之四。(在百度百科里发现,呵呵读作huōhuō,本指笑声,这里是指“得过且过”,勉强作乐。)[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胡中行老师表示,追究“呵呵”的根源并无太大意义,“苏轼确实早就说过这两个字,但无论是苏轼还是韦庄,肯定都不是这个词的最初发明者,他们所写的‘呵呵’也肯定不是现代网络上的这个意义。这个词是个口语,来源于民间,每个老百姓都说,就是表示一种愉快的心情。要说追溯源头,先秦的老百姓都会说。肯定还要早于韦庄了。”
很久前在wow吧中曾出现如下文字: 《每当我在键盘上敲呵呵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去你MLGB的》一贴,后面的回帖全部是队形“hehe”,于是呵呵就成了表示轻蔑的专用语言,呵呵即代表“去你MLGB” 。
所以应慎用此词表达欢乐心情。
附:博友说“呵呵”
01、梅子:开心的事情,呵呵,真好;不屑的事情,呵呵,过去;难过的事情,呵呵,不算什么!
02、可可:呵呵,口可,口可;哈哈,口合,口合。一种洒脱,一种宣泄。
03、壮壮:呵呵,呵呵可以代表心里所有想说的话!
04、憩园:一般我们的呵呵,都是含笑着的,温暖的,仔细阅读后的一种感动和欣赏。
05、嘎亮:这词语以前其实所用不多,现在在网上联络用的较为广泛。哈哈,显得夸张。嘻嘻,又显得没有这么开心。嘿嘿,有点奸笑!口可口可但也不是可乐可乐!
06、不弃:愁呵呵喜呵呵,痛也呵乐也呵。老忧呵呵,无忧更呵呵。
07、啊五:啊五以前用哈哈多,用呵呵少。总觉男人用哈哈能凸显豪爽大气阳光亲和,女人用呵呵则易展露娇羞妩媚矜持可爱。
08、水手:我觉得,呵呵也可拆解为可口、可口,所以呢,如果你觉得某个菜味道不错,就可以呵呵一下,表示十分可口,呵呵。
09、文丁: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借用鲁迅杂文中应付人之语,要用不同语调读。
10、蚬子:有忧也呵呵,无忧也呵呵。小嘴一呵呵,苦笑皆由他。
11、梅馨:呵呵伴随的多半是一种无奈吧。
12、素心:呵呵只代表表情,哈哈却是性情,至于嘿嘿嘛,我把它叫做生活。不信,你电话过去试试。哈哈。
13、国王:呵呵也许是首肯,也许是去你的MLGB。我们已领教了很多。呵呵。
14、飞扬——在博客上的留言时,我常常选择这两个字。可在聊天时,我却很少用这两个字,我习惯于认同是“尴尬”之声或是不置可否之意。
15、问水:呵呵,圆滑的呵呵。
16、离人:无论如何,我对这个词的理解绝对是褒义,是一种憨厚,一种善良,一种宽容,一种睿智和豁达。
17、夏花:呵呵这两个字从不同人的嘴里说不出,就会有不同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