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几点启示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会将太平天国起义前后广西的土匪大暴乱视为人民起义,并且加以歌颂?这是一个值得十分深思的问题。
在建国以后为了“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有相当一段时期把中国传统史籍记载的“盗匪”一概视为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诬蔑。这种形而上学的方法深深地影响到了农民起义史的研究,它所颠倒过来的历史同样也是一部歪曲的历史。首先,它把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的铤而走险归结为一种模式,即农民起义的模式,而这种农民起义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值得歌颂的。因此,在对待一些所谓“农民起义”的明显土匪行径,一些历史着作或者采取封建史学的惯用手法,为尊者讳,或是归结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如果其中有些出身地主阶级的,那么还可以归之于阶级异己分子。其次,这种史学观点在表面上是歌颂“农民起义”,其实还在歌颂封建社会,因为它否定了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因为一切“盗匪”都是统治阶级的诬蔑。这种形而上学的史学观点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实际上仍然没有进行认真的清算。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说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存在农民起义,也不是不存在统治阶级将农民起义诬蔑为“盗匪”的现象,而是历史学研究本身也应该实事求是,不要把历史老是颠倒过来、颠倒过去。
应该承认,农民起义史、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把应该作为土匪史范畴的内容放到农民起义史中就是削足适履,进入了误区。例如把土匪的占山称“王”,称“将军”,说成是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把土匪向商民勒索的“保护费”称为农民革命政权的征税措施,等等。这说明,不能用农民起义的理论来解释土匪的活动。在封建社会中,下层民众的铤而走险更多地是从事职业的或半职业的土匪活动,而且作为一种社会问题的土匪,它的社会构成决不仅仅是下层民众,有些地方土匪猖獗,往往与当地的地主豪强的支持和庇护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对农民起义和土匪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论界定。
其次,土匪与农民起义既然在同样的社会土壤上产生,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性质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土匪可以转化为农民起义,这需要在两者之间作出理论界定以后才能找出实例,但农民起义流为土匪却是有直接例子的。在太平天国天京沦陷以后,有些太平军就沦为了土匪,例如,1875—1880年,在江永、马鞍山、梵净山有一股土匪队伍中就有“长发老贼”,这股几百人的土匪竟“烧掳村寨一千数百余家,杀毙老幼男女三千余丁口” [29] ,真是血债累累!除了农民起义与土匪的相互转化以外,有时两者还有混合生长的情况。广东的天地会起义队伍大都带有“匪性”,有些后来加入了太平军,编为“花旗军”,但匪性并没有减少。战士人人带烟枪,“无人不吸食鸦片” [30] ,而且“害民烧杀” [31] ,与土匪的行径没有多少区别。
土匪问题是旧中国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不应该回避。事实上,湘桂地区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都是土匪最为猖獗的地区之一。如果我们不是仅仅从农民起义这个角度,还从土匪史的角度,重新研究一下金田起义前后广西的社会生态环境,研究一下太平军与土匪(而不是比太平军低一层次的“农民起义”)的关系,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 作者周育民,上海师大历史系教授,邮编200234)
--------------------------------------------------------------------------------
[1] 龙启瑞:《粤西团练辑略序》,《经德堂文集》卷6。
[2] 苏凤文:《堂匪总录》卷1,页1。
[3] 光绪《平南县志》卷18,转引自《太平天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以下简称《广西资料》)上册第76页。
[4] 同治《藤县志》卷21,转引自同上第84页。
[5] 光绪《容县志》卷27页2,转引自同上第85页。
[6] 民国《北流县志》第七编第2页,转引自同上第87页。
[7] 光绪《玉林县志》卷18页1,转引自同上第87页。
[8] 光绪《容县志》卷27页2—4,转引自同上第78页。
[9] 光绪《贵县志》卷6页6—7,转引自同上第101页。
[10] 光绪《容县志》卷27页2—4,转引自同上第78页。
[11] 光绪《平南县志》卷18页2—3,转引自同上第76页。
[12] 民国《贵县志》卷17页563,转引自同上第80页。
[13] 光绪《平南县志》卷18,转引自同上第76页。
[14] 蔡少卿主编:《民国时期的土匪》第3页。
[15] 龙启瑞:《上某公书》,《经德堂文集》卷6页5。
[16] 民国《恩乐县志》卷8页91,转引自《广西资料》上册第101页。
[17] 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6)第872—873页。
[18] 《天情道理书》,《太平天国》资料丛刊(1)第376页。
[19] 光绪《贵县志》卷6页5—6,转引自《广西资料》第75页。
[20] 光绪《容县志》卷27页2—4,转引自同上第89页。
[21] 《堂匪总录》卷3页3、4。
[22] 光绪《新宁州志》卷4页12。
[23] 《堂匪总录》卷9页12。
[24] 《浔州府志》卷56页6—17,转引自《广西资料》第59页。
[25] 《堂匪总录》卷1页1。
[26] 《郭嵩焘奏稿》第94、248页。
[27] 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6)第873页。
[28] 《救世安民谕》,《太平天国》资料丛刊(1)第160、161页。
[29] 岑毓英:《搜剿梵净山积年悍匪全股殄灭折》,《岑襄勤公奏稿》卷15。
[30] 曾国藩:《与彭九峰》,《曾国藩书札》卷6。
[31]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2)第8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