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新《水浒》,再次勾起了渐已远去的记忆。 仿佛看到了,施耐庵老先生手中紧握的那把刀子,艰难而又悲壮地篆刻着历史的峰峦迭起、世间凉热。在这把尚未锈蚀的快刀下,淋漓尽致地刻出了庙堂之上的龌龊不堪和英雄气短的穷途末路。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果与渊源,让北宋王朝兴起于乱世,衰亡于升平。理由固然很多,我想,除了来自腐败的政治体制之外,还与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不无关系。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宋王朝的建立极为特殊。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靠着手握重兵,发动兵变(陈桥兵变)才得以取代后周王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的。虽然后来又经历了漫长的征伐,最终确立了大宋王朝的历史地位。但时隔不久,这个“黄袍加身”的马上皇帝就陷入了极度的苦闷和恐惧之中,由篡夺带来的快感很快就被一种不可名状的阴影所笼罩,让赵匡胤坐立不安,夜不能寐。靠阴险手段夺取天下的阴暗复杂心理,使赵匡胤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决定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解除各路节度使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
从此以后,治国方略改为文官执政。武将,不遇外辱强敌,基本上没有了发言的权力。而一遇战争,往往是“急来抱佛脚”,临时拜帅换将,征调兵员。战争结束后,重新将兵权归于皇帝一人手中。这时的武将,没有实权不说,有时要完全受制于相权的左右!这种募兵体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心涣散,兵勇懈怠,毫无战斗力可言。故而那时的对外作战,完全要取决于三军统帅一人,将勇则胜。将弱,则如鸟兽散。
除此之外,另一个问题显然也是致命的。自宋以来,儒家思想已是独步天下,崇尚儒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名义上是以礼治天下,本意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固有利益。在礼仪之邦外衣的裹胁之下,继之而来的却是军备荒废,崇文抑武。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劳而获,投机取巧之风也就日益盛行,道德沦丧的毒瘤更是渗透到了社会的角角落落。新兴而又没落的北宋王朝,在内忧外患的不断挤压中,早已失去马上打天下的勇气,后来的“澶渊之盟”,不仅让这个王朝的执政者变得厚颜无耻,也让他的将军们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耻辱!
大宋王朝,就是在这样的体制和环境下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清明上河图”之下的繁荣掩盖不了深藏于社会中的矛盾。到了宋徽宗时代,这个还没有多少思想准备的年轻王爷,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天上掉馅饼似地登上了最高权利的宝座。事实却是,这位创造了瘦金体的一代宗师,不仅没有因为独有的艺术成就让国民变得富足和高雅,却在深宫大内隐隐约约听到了民间磨刀霍霍的呐喊与嘶鸣。
社会的变异,使得道德沦丧,贪官污吏更是遍地横行。在政治上,一边对外献币乞和,一边对内压榨盘剥。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大厦将倾,历史却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位风流才子能够放下手中的画笔,拿起权力的刀枪,像先祖一样,澄清玉宇,肃奸抚民。外部,人家在厉兵秣马,我们却依旧歌舞升平。而此时,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已经来不及接受外辱,大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就已经是四面楚歌,摇摇晃晃了。由此,这个步履蹒跚的没落王朝,提前迎来了走向灭亡的冬天。
其实,在北宋末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已经很多了,也不缺宋江这一家,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只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支。施耐庵老先生之所以要以此为题材,就是因为以宋江为代表的梁山具有历史的代表性,忠义两全。因此,在施老先生的笔下,“逼上梁山”也就成了贯穿始终的主题曲,其中心思想无非就是向世人表达“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朴素道理!
《水浒传》,既是英雄的穷途末路,也是北宋王朝的穷途末路,更是那个艺术皇帝的穷途末路。时隔不久,宋徽宗即被掳到了北国,从此再无回还。北宋,从此灭亡。而后来,其孝子贤孙也被赶到了偏远异域,甚至没有一块立足之地,差点就在海上度过悲惨的一生!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回望那个血色残阳的《水浒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