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从来有风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和国内市场洋货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自主工商业开始出现萧条,市场上大量闲散资金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而此时北洋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也开始增发公债,这就为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兴办创造了客观条件。
1920年7月,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宏张开业。丰厚的利润,兴旺的营业,让一些投机者看到了新的目标,而那些工商业者,也把交易所看成可以集资融资的一个新场所。于是各路人马蜂拥而至,社会游资趋之若鹜。自1921年5月起,上海开始出现开办交易所的热潮,各行各业,大到金、棉、丝、粮、油、酒、皮毛,小到竹、木、纸、瓦、烛、香皂,无不竞相设立交易所。到11月份,短短半年时间,上海的交易所便猛增至135家,其中光11月份一个月就开张了38家。随着交易所数量的巨增,一些投资代理机构也应运而生,仅5月至7月间,便出现了中易、上海、大中华等12家华商信托公司。
过多的交易所和证券投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致使交易所的经营风险和证券的交易风险加剧,引起社会各界的质疑。于是北洋政府和上海租界当局又开始着手整治,最初的狂热也终于导致了最后的崩溃。自11月起,各交易所的股价大跌,大批交易所不得不停业清理,或解散、归并。信托公司受其影响,也纷纷停业或转业。到第二年的4月,上海的华商交易所只剩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等6家,华商信托公司只剩中央信托公司和通易信托公司两家。
◎凶猛的白银风潮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通货膨胀严重。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后,采取美元贬值的办法保护本国利益,并于1934年在国会上通过了“购银法案”,即由美国财政拿出13亿美元,以“金三银一”的比例,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购金银,作为美国国库的储备。罗斯福此举立刻引发了全球银价的暴涨,中国也受到了冲击。
当时将白银运到美国,可获取大约20%的利润,相当可观,于是各大商行开始大量收购白银出口。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白银大量外流,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增收7%的白银出口税,但所增税率远远赶不上世界银价上涨的幅度,白银外流现象依旧无法遏制。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之后,各商家又纷纷大量套购银元出口,从而行成了一股去势凶猛的“白银风潮”。
通货的不足,很快便给中国的经济带来连锁反应,上海的银行、钱庄为求自保,纷纷停止了贷款业务,而工商企业得不到银行支持,资金周转失灵,被迫开始倾销甩卖,回笼资金,最后的结果却是商品滞销,关门大吉。据统计,仅1935年一年,上海的工商企业便倒闭了1065家。
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1935年11月,南京政府通过了一项新的货币法案,即由政府授权中央、中国、交通等六家银行发行“法定货币”,取消白银、银元为流通货币,规定“法币”为中国惟一的合法货币。法币一元等于原银元一元,合白银23.493448克。
◎房地产链条断裂
“白银风潮”过后,中国的金融市场陷入了恐慌,白银外流,物价下跌,许多银行、钱庄一筹莫展,濒临倒闭的边缘。有“小三行”之称的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三家商业银行,也陷入了经营艰难、无法应对挤兑的困境。小三行的投资主流是房地产业,而房地产业受此次风潮的打击最为严重,房地产资金链条断裂,小三行的本金便无法回笼。不得已,小三行只有连续向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借款,到期后又请求续借或转期,并请求政府予以接济。
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之后,开始回收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小三行的发行准备金自然也在接受之列。但由于小三行亏损严重,根本无法交出足额的准备金。在这种情况下,小三行只有宣布破产。而一旦破产,不仅10多万储户的利益受损,还会对整个金融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后果极其严重。于是国民政府只好将小三行改组,使之成为政府控制下的官商合办银行。南京政府还为此成立了三银行监理处,专门负责小三行的清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