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民国时期的园林建筑偏好什么风格

时间:2013-06-26 09:00来源: 作者:夏岩的个人博客 点击:
我把民国以前的,全叫做宗教园林。为什么叫宗教园林,可以看我上一篇,根本的观念,就是从文化角度看园林,而不是用草木栽植、山石堆叠的这些手法来分析园林。民国之后呢,我都视之为现代园林。这个也好理解。那民国时代的园林,算什么呢? 民国时代的特点是

  我把民国以前的,全叫做宗教园林。为什么叫宗教园林,可以看我上一篇,根本的观念,就是从文化角度看园林,而不是用草木栽植、山石堆叠的这些手法来分析园林。民国之后呢,我都视之为现代园林。这个也好理解。那民国时代的园林,算什么呢?


  民国时代的特点是军阀混战,四处破坏。但一般来说,不破不立。全新的形式,都是在老旧倒掉后的崛起。晚清时候,园林就两类人在造。一个是皇家的,好大喜功,浮夸尘上,政治上腐败,艺术上经典。另一类,是老外在建。要么在租界,要么追潮流。和中国文化没关系,全是西方的一套理论,用欧几里得的几何美学造园。这两者之间是很少有交集的。到了民国呢,政府开始注重造园了。但每年仗都打不完,园当然也是得造且造,聊胜于无。所以从体量上说,没有太重量级的作品。但风格上,却是开始将西方元素融入东方了,中西结合。中式的叠山理水,西式的草坪,包括植物也大量从外国引进,都能看出结合的趋势。其实这也很容易想到,晚清民国时期本来就是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开始,园林当然也在其中。


  比如新型材料使用了很多。园林里的建筑体,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就是砖、木、石。窗户用纸糊或明瓦挡风采光,室内光线昏暗,加之深棕色家具,整体建筑的色调凝重,给人压抑的感觉。从晚晴到民国,水泥和玻璃都从外面传进了中国。彩色玻璃跟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搭配起来,在今天来讲,就是标准的跨界融合。一些保存到今天的南方私人园林,整楼用的都是玻璃瓦顶、彩色玻璃、花砖、洞门、花地砖、地罩装修,还有白色水泥栏杆,而不是一味的木作栏杆。这些在当今咱们看起来司空见惯的材料,当时还全叫洋玩意儿呢。比起全球化的今天,那个时代的中西结合,稚嫩又激烈。


  还如植被花草。中西园林里的植物布置区别太大,因为实质上本来就是两种宇宙观的体现。中国园林崇尚摹仿自然,这是道家顺应生存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认为人是无力改造自然的,只能通过顺从自然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和存在,所以中国园林力图符合宇宙原则,处处摹仿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又受山水画理影响,植物呈散点自由式布置,不作人工图案。所以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岩石和它生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木,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


  而西方文化崇尚改造自然的精神来自理性哲学,他们是相信通过改造自然,可以挣脱加在人身上的束缚,最终获得自由。所以西方园林处处人工造作,造园原则强调与科学技能结合,都特别合乎科学规律。园林植物被修剪成平面或立体的几何形,安排是规则而对称的,符合数的关系和油画的透视原理,让大自然服从于建筑,体现人的力量。如果也选一段黑格尔的话来说明,那就是:树木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大厦。


  像这些中西技艺的结合,是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开放和交融。这个风格形成得快,戛然而止地也快。纵观前后百年,它没有太明显的征兆,也没有很连续性的演进。这个时代和文革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突兀的一个封闭阶段。所以这些造园风格,也像站在断崖边上一样,成为一个历史阶段的遗存。而仅从结果上来看,它代表了两个过渡:一个是纯正中式文化到狂抄西方文化的过渡,一个是从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世界最高地位到没了魂魄、没了精髓的历史最低地位。


  所以尽管现代很难找到传世的园林建筑,但在民国,我们还能看到不少保留着的文化符号。尤其现在台湾,还保存着不少民国风貌的园林。我愿意把民国时代的园林成为一个戛然而止的试验,来看东西文化怎样融合。试验尚未大成,时代就结束了。有了先人的经验,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直接更深入。而不是中国文化挖不到底,西方设计全学的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二十四节气知识一本通:人文风俗

作者:关美红

每一个节气的天时地利,每一个节气的人文风俗,每一个读者的智慧积累。透过节气,参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透过节气,…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