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古文读本比原贴多一字之探究
时间:2013-04-08 15:53来源: 作者:东篱采菊fhx 点击:
次
笔者认为,这个“曾”字,是衍文。是后者加上去的。曾,在文中是一个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在文言中,常与“不”字连用。例如在《列子·汤问》中:“......曾不若孀妻弱子。”严格来讲,应该尊重原帖。
《兰亭序》唐摹本原文楷书为: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在很多比较权威的古文读本中,《兰亭序》在文字上与原帖有一字之差。
例如:在《古文观止》中,《兰亭序》中的一句“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比原帖中多了一个曾字。因为《兰亭序》只有三百二十四个字,多出一个“曾”字来,变成了三百二十五个字。显得特别醒目。《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是一个流通非常广的本子。
为什么会多出一个字呢?
笔者认为,这个“曾”字,是衍文。是后者加上去的。曾,在文中是一个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在文言中,常与“不”字连用。例如在《列子·汤问》中:“......曾不若孀妻弱子。”
严格来讲,应该尊重原帖。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也选了《兰亭序》,文中没有这个“曾”字。课本的严肃性,是不能怀疑的。虽然有这个曾字句子通顺,没有这个曾字也通顺。但是,还是应该以原帖为标准。
以上是本草根的理解,望各位博友批评指导。
东篱采菊fhx写于2013.4.4.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