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音乐的源流
时间:2012-10-29 00:11来源: 作者:木兰泽 点击:
次
由于音乐如同语言,在它的萌生伊始,就担负着协调人类群体在劳动及战争中的相互联系,及传达和交流个体间的感情,信息的功能,受音乐这种客观功能及乐(yue)者乐也的观念支配,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当人们恐惧于大自然的威力,希望自己的生存繁衍不受到
由于音乐如同语言,在它的萌生伊始,就担负着协调人类群体在劳动及战争中的相互联系,及传达和交流个体间的感情,信息的功能,受音乐这种客观功能及“乐(yue)者乐也”的观念支配,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当人们恐惧于大自然的威力,希望自己的生存繁衍不受到威胁,不得不祈求冥冥之神保佑时,他们很自然地将宣泄愉悦之情的乐舞,作为一种能够感染、取悦于神灵的手段,从而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崇拜自然万物、图腾、祖先的祭祀活动中。
“天人和合”的音乐观,其立足点在于人们对音乐本体与大宇宙的关系认识。过于尖锐或过于沉郁的音乐,人耳都受不了,容易得病。所以,音乐的本身得“和”,才是符合“天地”之道的。
春秋战国时期,“士"开始作为一个独特的阶层被分化独立出来。
在西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士”属于统治者奴隶主阶级中的低级贵族,孟子曾说:“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既然士是最底层的贵族,其经济地位与非贵族的“庶人”实在相去不远。
西周乐制对不同身份的贵族在用乐上也有严格的规定。所运用的乐队编制,分“王宫县”,即周天子所用的既是礼器,又是悬挂乐器的编钟、编磬,可以东西南北四周排列;“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仅能排列一面。贵族运用的歌舞队,天子用64人,列成8行,称“八佾yi”;诸侯、卿大夫、士,则递次以降,分别只能用“六佾”、“四佾”、“二佾”。在同样的典礼仪式上使用的乐歌内容也因人而异。
士虽然是底层贵族,而且其身份是世袭、固定的,但毕竟与庶人不同,至少他们和其他贵族一样,享有接受“王官之学”。
对包括士在内的贵族子弟,自幼进行统治阶级的音乐思想、音乐诗篇的诵唱以及典礼中史诗性的“六代乐舞”的教育和演习,这就使士在其知识结构、人格思想及行为模式上,都明显地有别于一般的庶人。
春秋战国之际,各国内部的征战及彼此间的兼并战争已极大地动摇了奴隶制秩序,而且,平民可以通过立军功,文学进身为士,士同庶人已经混为一体了。
后来,士作为一个阶层从贵族阶级分化、独立出来,“士民”一词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已经常见于文献。而且,他们的性质也起了变化,进入了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不得不周游列国。他们以投靠、依附君主诸侯,或求得职事,或寄为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博得庇荫与温饱,从而被称为“游士”。这种满腹经纶和缺乏生活基础物质保障的生态状况,为铸塑中国最早知识阶层的心理思维模式起了重要的作用。1.因他们的文化渊源礼乐诗书都与政治相关,因此都崇尚治国、平天下的“道”。2.因缺少宗族和田产的牵绊,在他们特定的游士生活中,一方面形成了不仅轻去其乡,甚至宗国的观念也极为淡薄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信奉“士为知己者死”,强调对所依附的有道君主的“忠、义、信、智”的处世哲学。3.处于欲以为“仕”却又难于为“仕”的理想同现实的矛盾中,形成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双向互补的思维定势,以及洁身自好的人格修养要求。
西周后期,礼乐制度的不断废弛和被有意识的抛弃,是的“雅颂之音”基本上名存实亡了,而以郑声为代表的民间俗乐,作为“新声”,在先秦间的各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截止先秦,中国的乐器也极为发达,种类多达数十种,制作技术已相当进步。并且,当时人们已十分注意不同乐器在不同场合适用中的组合形式,在诸如饮酒礼及燕礼中,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或“琴瑟友之”,取其音色彼此间柔和而易与相融,制造出筵席上亲密和睦的氛围,以至后人往往用“琴瑟友之”比喻朋友之间的亲切无间的友谊,以“琴瑟之好”象征夫妻感情的和谐。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