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印度、巴西两个“金砖”国家的货币政策剑走偏锋,给人的感觉宛如“彼此拿错了台词”。 先看印度,按照印度官方公布的修正后GDP增速,2014年高达7.4%,2015年更定下8.1-8.5%的年度增长目标,比中国刚刚在“两会”上所公布的7%高出一头,与之相应的则是高通胀率:2013年印度通胀率曾一路攀高至15%以上,尽管莫迪政府上台后采取强力手段打压CPI,但这一数值仍维持在4-6%的较高区间,且进入2015年来大有回升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切还是在原油和大宗产品价格一路走低的基础上实现的。照常规,既然GDP增速一路高企,相反CPI数据却并不理想,印度央行即便不采用加息杠杆调控,也应维持利率稳定。 然而印度央行的做法却出乎意料——1月15日在一片哗然省中降低回购利率25个基点至7.75%,3月4日再度降低25个基点至7.5%。自2013年5月起印度央行长达20个月不加息的纪录被打破,且2015年刚进入第一个季度就接连加息两次。加息最重要的作用是刺激经济增速,既然在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增速已经名列前茅,甚至超过公认的高增长国家中国,印度急什么呢? 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则是另一番光景。 3月4日,巴西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2.75%,这已是连续第4个月升息,从2013年算起已升了足足13次,基准利率从本就不低的7.25%,达到差不多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基准利率,也创下这个着名高息国家自2003年以来的利率新高。要知道巴西2014年GDP增速就已经很惨淡,年初预计2.3%,最终却只有0.2%左右,而2015年则很可能出现0.58%的负增长——这还是巴西央行自己的预估,国际金融机构的研判更加悲观。照情理,此时巴西需要的是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增速,避免陷入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惨淡的经济局面,且自去年底以来,全球已有近20个大小经济体选择了降息,巴西这种“车已停下还猛踩刹车”的反常做法,不免令人诧异。 说到底,两块“金砖”之所以“拿错台词”,是和各自政府的不同取舍有关。 莫迪在竞选时就提出“为印度经济提速”的口号,一贯走民族主义路线的印度人民党更长期将“赶超中国”当作最根本的经济纲领,7.4%的经济增速看似不错,却是印度财政部大幅修正GDP增速算法而“超频”的结果,明明已“超频”且出现“过热”(CPI偏高)还要猛踩油门,一方面表明莫迪政府一如既往将经济提速当作首要任务,为此不惜增加经济机器“磨损”,并甘愿忍受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各样副作用,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另一方面也表明,印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秉持的“向中国看齐”、“和中国较劲”情结依然挥之不去。 而巴西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执政的左翼民粹政党固然期待高经济增速,但对于该党执政基础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才是更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2013年的社会骚乱说到底是物价飞涨、福利跟不上,公用事业价格飙升所激发,尽管目前巴西CPI涨幅(7.36%)以该国标准衡量不算特别高,年内预计增幅也只有7.47%,但对主要支持群体为仰赖福利给哺的中低收入阶层的现政府、现执政党而言,也绝不敢掉以轻心。 问题在于全球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业已一体化,即便庞大如“金砖”也概莫能外,印度之降息也好,巴西之升息也罢,一厢情愿的意图能否兑现,很大程度上还得看国际金融、经济大势的脸色——别的不说,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涨跌,汇率的波动,以及欧美各大经济体金融货币政策的变化,都势必会吹皱一池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