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11月10日 新华网) 以往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个好一点的学校,想尽办法“递条子”“送票子”。而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拼爹”、“拼票子”的老路被新政策堵死,部分家长被拒之门外,与此同时另外一扇窗户向这些家长们打开了,就是人们口中俗称的“学区房”。 就近入学的“新政”将一些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周边的房价炒成“恨天高”,就算在如今房价出现环比下降的同时,学区房市场仍然是一枝独秀,逆势上涨。然而,我们在感叹学区房价格上涨的同时,更应该理性的对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而之所以学区房会成为“房坚强”,让部分家长趋之若鹜,除了“新政”的推动,还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近年来,一些学校的师资流失相当严重,乡村教师纷纷涌向城里的学校,城里的教师又都想办法进入那些教学环境好的学校,好学校越来越好,撇学校越来越撇,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就算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高价学区房,为了孩子的将来,也不得不买。 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提出了多年,但一直没有根本改变,就连政府寄予厚望的“新政”,也引起了学区房跟风上涨的“拼房”现象,正所谓是“前门拒虎,后门来狼”。有专家表示,只要学校之间有差距,学区房就会有市场。 过去,“拼爹”“拼钱”的就学现象,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推动教育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从现实来看,有种操之过急将政策念歪的趋势。如何破除“拼爹”、“拼房”入学乱像,抑制学区房价格虚高,亟待有关部门协调商讨对策,让孩子们尽快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