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上周五,“时局版”发表了《新华社批评个别民主生活会沦为“完美话剧”》的专题报道,同时在“都市圈”版块发表了以中共佛山市委领导班子为例的《向领导开炮的民主生活会》典型报道。 于是,我先在百度上搜新华社原文,结果多是别的媒体包括同城网媒转载南都的上述前一篇报道,加上不少由此报道引发的时评文章;在新华网上搜原文,也未搜到,懒得搜了。我搜新华社原文,不是担心南都“假传圣旨”,而是想看原文究竟什么样,我猜南都专题报道中的民主生活会“8段锦”(高频率被采用的8个句段)加网友点评,是南都记者根据网上公开资料归纳整理的。 无论如何,不管是什么出处吧,我都有不同意见要表达。 我想,请教一下,您期待(执政党内某一级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开成什么样子,收到什么效果? 我虽不是中共党员,更不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国政治现实的明规则还是知道的,也见证过数十年的政治生活。我至少明白以下几条: 就中共党内来说,“民主生活会”通常是以党小组或党支部为单位进行的,一个县市局或省部级的领导班子成员因为他们是在一个党支部的,坐在一起开“民主生活会”当然顺理成章。这个意思有两层:“民主生活会”不是某一级“党(员)代(表大)会”,也不是党委会,不能换届让谁上谁下,也不能处分谁;第二层意思是,不是那个支部或小组的党员,通常无权参加,而若是上级党委派人来参加,那也是观察、调研和指导性质。 党内民主生活会,不是党委会(或常委会)的工作会议,不是研究和部署工作的,不能开成决策预备会议,所以也不讨论某项具体工作的意见分歧谁是谁非。它只涉及决策的程序是否民主,即是否让人讲话,作风是否有独断专行之嫌等等。 党内民主生活会更不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党内斗争会,让班子成员在会上互相揭发、互相批判(从上世纪40年代沿袭的官话叫“脱裤子,割尾巴”,老百姓的俗话叫“互相咬”)。因为在正常的党内生活中,工作中有不同意见可以会下交换意见,可以会上讨论甚至争论;发现某个党员干部有违纪违法乃至犯罪行为,不应该留在民主生活会上解决,而应该当即制止,制止不果可以向上级党委和纪检部门汇报或举报,直至向司法机关控告。 党内“民主生活会”如果违反常规召集别的支部的成员参加,对某人进行重大政治指控,讨论重要的人事变动,那就不是什么“民主生活会”,而是很不民主的党内“特别”会议,因为中共是执政党了,不同于地下党时期党组织常被破坏,联络和交通又不便,不得已要开“特别会议”、“紧急会议”。 那么,党内“民主生活会”是干什么的?是同志之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再严厉的批评,也只是批评,而不是指控。主要是讲作风问题,是否密切联系群众,是否理论联系实践等等。当前要解决的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不就是要“走群众路线”、要“实干兴邦”吗? 党内民主生活会,也不是理论务虚会,不是党校里的研究生班,不讨论宏观的制度和体制机制问题,只针对个人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最多挖个人作风欠佳的思想道德根源——怎么可能像某些网友期待的那样,开成“政治体制改革”研讨会? 按照上述南都关于佛山那篇报道讲的,2009年,中纪委、中组部联合印发文件,规定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为一年召开一次。可见,这是很郑重的事。因此,开民主生活会之前,参加者数易其稿,字斟句酌,像“佛山市委常委平均修改材料10多遍”,是很正常的,不是“彩排”。他们的发言,跟我演讲大不一样,是要存档的。搞政治都是这样。读林肯传,才知他那个简短的葛底斯堡演讲,酝酿了一周多,数易其稿,还请朋友提修改意见呢。 我觉得诸如报道中所说的领导干部自我批评搞特权:“出差基本上是坐飞机,很少坐火车、汽车,在医院看病从不排队,住院也是住有专人看护的V IP病房。家里灯坏了、水管不通,直接给机关事务局打电话派人修”;这样批评本班子的“一把手”作风专横:“我觉得你身上不仅有官气,还有匪气,工作中存在耍派的现象,工作方法简单,有些同志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打断,甚至粗暴骂娘”,等等,已经是非常诚恳、非常尖锐了,是需要有勇气说出口的。 我体会,每句话都是有印记的。记得40年前读中师时,开团支部生活会,有同学批评我“个性强”,我当时不服气,至今难忘呢。 至于民主生活会开过之后,接下来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能不能实现党内决策程序民主,解决“权力高度集中”这个邓小平1980年就揭示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老问题,能不能消除毛泽东早就批评的领导干部搞特权的问题,那就另当别论。 总之,民主生活会,就是民主生活会,你不能强求它承担不是它的任务。否则,那些指责只是表现了你的“图样图森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