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7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人们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用“狼来了”来形容,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正如一位监管机构的人士所说的,原来他们不是狼,倒像是羊,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中国的银行最近几年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国有银行个个晋身为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跻身于“世界五百强”之列,并且大多名列前茅。反观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这几年却是一直默默无闻,增长乏力,并且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并未对中国银行业构成任何的威胁。 外资银行是“示弱”还是“真弱”? 最新的数据显示,相对于资银行仍然2位数增长速度,已披露2013年年报的主要19家外资行只有4家营业利润正增长;整体盈利较去年下降13.5%,许多银行净利润下滑20%以上,连汇丰银行净利润也是负增长。然而资本充足率总体高企,说明资本并没有获得有效利用,其中摩根士丹利和UBS china更是100%左右的资本充足率(法规要求去年底最低8.6%)。也算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利用目前较高的资本实力,去扩张自己的业务,扩张自己的利润,并如同中国的同行那样争取利润最大化。 有媒体统计,2001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占比为1.82%,2007年这一数字为2.38%,而在2013年外资行资产份额占比甚至还要低于2%。一个现象是,是外资银行这几年在传统业务方面几乎是一筹莫展,传统业务一般指一般贷款、简单外汇买卖、贸易融资等,这些主要是依靠大量网点和业务量来支持的业务。 外资银行发展最大的障碍是在存款利率政府管制的情况下,其资金来源非常有限,存款很少,外资银行的资金基本来自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比如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但是去年6月份钱荒开始,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攀升,这让外资银行资金来源彻底断流,资产扩张能力受阻。 这几年中资银行扩张的一大利器是理财产品的售卖,其实就是影子银行的高息揽储业务,当然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过程,而外资银行只能做结构性产品,一些QDII产品,但是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背景下,这个业务在国内发展也不是很顺利。 其实,2011年,外资银行的业绩还是增长的,2011年在华外资银行的总利润翻了一倍,从2010年的77.8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67.3亿元。当时,外资行高管们接受调研时还预期2012年及未来利润涨幅将维持在20%左右。 外资银行的收缩主要是从2012年开始的,那时候我们知道中资银行实现了暴利。 2012年底,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税后利润总额163.4亿元,比2011年减少3.9亿元,下降了2.33%。此外,2012年外资行资产规模在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所占比例,从2011年的1.93%跌落至1.82%。外资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净利润占比也从2011年的1.34%跌至2012年的1.08%。 对于2012年外资银行利润下滑,有人的解释是当年央行开始提高存款利率上限后,外资行的利差收入缩窄,但是这个解释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商业银行国内的大小银行都在2012年实现了暴利,其中城商行的存款利率是一浮到顶的。 四维宏观金融智库(FHT)认为,外资银行最近两年业务规模的收缩和利润的下滑,与其说是各种客观原因导致,比如监管的严格、网点的缺乏、资金受限、利率市场化、人才瓶颈等等,倒不如说是主观原因所致,他们自己的风险控制战略正是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宏观经济下滑时,他们主动控制了其扩张步伐,也就是真正采取了逆周期措施。 一家外资银行的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解释关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为何放缓的原因时说,今年(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显着放缓,外资银行由此普遍采取保守经营策略。也正是在2012年中国经济真正开始了放缓,最明显的是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 作为商业银行而言,坚持稳健的经营策略总比冒进扩张要好,这里的一个例子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欧美的大型银行纷纷出现巨亏时,渣打银行却实现了收入增长26%,达140亿美元,经营利润增长13%,达45.7亿美元,一跃成为英国市值第二大的金融机构,超越了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等许多规模更大的金融机构。 渣打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全球经济重心正从西方逐渐转移到东方,渣打银行的业务集中在亚洲、中东和非洲,这些市场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依然表现优秀。第二是在盈利结构中,收入增长来自于内部的增长,而非靠炒作和投机。渣打银行的经营一向稳健,对于很多不懂或认为风险比较高而无法控制的金融产品不会去做。在香港,渣打没有销售雷曼迷你债券,也没有做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但是大中华区负责人的曾璟璇说:“我们总是比较谨慎。所以,在市场好时,我们可能不像其他银行那样业绩飙升;但市场很坏时,我们的发展能够比较平稳。” 另一个例子是富国银行,这也是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者。对于原因的分析,富国银行的说法是“坚持责任”,也就是坚持从顾客角度出发,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这其实就是目前金融业说的比较多的所谓“为实体经济服务”。比如在富国银行的同行中,有些银行并非完全从顾客角度出发,相反却是从自己的业务量和短期利润角度出发,向不合适的顾客发放不合适的贷款,出现了次贷危机,这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另外,在同样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金融机构更是通过若干次证券化,将那些以次级贷款为标的物的债券销售到金融市场中,使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成为持有者,这就是所谓复杂的衍生产品。最终的结果是,很多贷款买房的居民由于无法负担沉重的供房款,最后失去了房屋;大批金融机构发生巨额损失;危机从贷款市场向金融市场并继续向实体经济蔓延,继而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反观中国的银行业,其经营是不是真正以顾客为中心,认真细致的去分析顾客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了。实际情况往往相反,而是以产品和收益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业绩考核,年末奖金,在扩张时猛放贷,游说企业去贷款,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尤其是当央行政策收紧时,你又去抽贷,让企业陷入无路可走。其实,这种情况目前江浙地区正在大量上演,民营企业把这种行为形象的比喻为,你借我梯子上楼了,等我上楼后要下楼时,你却把梯子抽走了。 富国银行在风险管理和信贷质量上也是做得最好的,2007年富国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坏账率要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当许多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储蓄协会、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它们在享受次级贷和次级债的盛宴,获得巨额利润时,富国银行不为利润所动,坚持高标准的风险管理,稳健经营。其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是:优质的贷款质量、充足的资本、多样化的收入来源、贷款风险的分散化(规模、行业、区域)。富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2%左右的较高水平,远高于国际上通行的8%的标准。 富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也很高,2007年、2006年和2005年分别为34.4%、32.8%和35.7%,其非利息收入的结构也很多样化,可以避免由于某项业务的问题而导致整个银行收入的大幅波动。反观中国的商业银行,其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利差收入,而贷款对象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出现了风险失控的局面。 今年年初,普华永道发布一份报告显示外资银行CEO普遍认为,中国的改革会为其带来机会,其在华战略“坚定不移”。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等改变,将对外资银行的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外资银行将在多个方面受益于利率市场化。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它们在定价风险方面的优势。还有利于它们部署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它们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外资银行也试图在产品属性或定价方面进行产品创新,以创造独特的市场机会。这些改革都将打破许多外资银行经营的一些固有藩篱。 可以肯定,时光走到2014年,中国市场上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转化,经济放缓,房地产泡沫破裂,不良贷款可能大量涌现,这些都将把拉低中资银行的收入增长和规模扩张。而在这同时,这些不利因素对于此前审慎经营的外资银行将会是一个机会,而进一步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正好发挥他们的长处。 尽管这两年,外资银行在一般业务上收缩严重,但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在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债务资本市场;国际贸易、商品及贸易融资;私募基金;并购及并购融资;农村银行;信托公司;租赁等。 另外,个别银行再网店布局的开拓上也不逊于中资银行,去年上半年,东亚中国的宁波分行、济南分行开业;汇丰中国南宁分行、常熟支行顺利开业,扬州分行也即将在近期开业,成为汇丰中国的第150家网点。到目前,渣打银行昆明分行成立,已经有103家网点分布在27个城市。 当中资银行最近几年迅猛扩张时,外资银行裹足不前,也许别有一番用意:当别人疯狂扩张时,自己却走上了稳健保守之路,当寒冬来临时,对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它已经早已积蓄好了能量,进行下一轮反扑。 再回顾一下我们当初说狼来了,如果把竞争比喻为一个长跑,也许中资银行就是发令枪响后,跑到最前面的那个,但是否能够保持整个赛程的领先,显然答案的要点是,谁能最终很好的活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