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已经成为被互联网跨界颠覆的对象: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三大业务都可能被非金融机构逐渐替代。这次四大行下调快捷支付额度,要害在于快捷支付用自己的授权验证体系来代理用户网络银行的授权验证,将用户支付消费行为的核心数据从银行搬到了第三方支付机构,让银行离客户越来越远,这意味着真金白银的危害:在线收单业务、跨行汇兑清算业务和衍生的中间业务都因为客户支付行为信息的流失而流失。银行需要认识到仅依靠监管政策壁垒是不可能高枕无忧的,亟需把沉淀在体系内部的产品、风控、人才、资金的优势转化到互联网金融业务上来;而阿里不宜再用扛道德大旗的方法来反击挑战,确实到了苦练内功、安全补课的阶段了。 公元2014年的春天注定要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3月初央行暂停非金融支付服务的二维码交易和虚拟信用卡业务,此后,网上开始扩散还在征求意见中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和《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引发群情热议,各方舆论激战。正当大家已经在讨论“怎样监管支付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新世纪》封面文章)的时候,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又同时下调了对支付宝的快捷支付额度。这次马云坐不住了,来了一个激情回应,“四大天王封杀,支付宝虽败犹荣,虽死犹生,但决定市场胜负的不应该是垄断和权力,而是用户!” 仿佛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已经自绝于广大网民。 笔者与支付宝和当事银行双方都有过研究合作,对其中情况演变算是比较了解,在本文中也无意于舆论拉偏架,只想就事论事做一个探讨。我喜欢的一本书《黑天鹅》中曾经指出过人类总会有“后见之明”的偏见:对于最近发生的纷纭,如果一年以后进行分析,作者会以政治、历史、社会、技术等各层面论述事情走向的必然,仿佛已经知道前因后果和必然结果。但历史的发展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在这个事件发酵的初期立此存照,既可以纠正自己的大脑偏见,也可以帮助大家掌握更全面的情况。 从传统视角来看,“银行战阿里”总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但是现在就是互联网“跨界”颠覆所有产业的时代:苹果颠覆了整个音像出版产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音乐零售市场;Google地图用了18个月就占据了传统GPS导航85%的市场份额,阿里“余额宝”则只用了7个月就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银行业务会不会被跨界颠覆?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前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已经给这个问题定了性:银行业是被新技术颠覆的对象,要讨论的其实是传统银行业应该怎么应对! 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分为“存、贷、汇”,其中“汇”就是指支付结算服务。如果了解商业银行发展史就会知道,支付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起家业务和看家本领。目前在发达国家支付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利润主要贡献者之一,根据欧洲央行的研究发现欧洲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收入占比水平是25%。中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利差”套利空间,所以商业银行普遍不重视投资大、回报不明显的支付业务。但是时移世易,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上下夹击,惊梦了商业银行。银行四顾茫茫,支付结算已经成为国内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非金融机构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利用渠道创新和产品创新,深入参与支付业务链条分工,与银行形成了“竞合”格局。 “竞合”就是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种格局下的各方博弈关键在于自己的议价能力。第一代“网关支付”模式的支付服务机构,只能做到给银行“苦逼”的铺路打工,核心资源还是掌握在银行手里。支付宝崛起以后,挟裹自家电商平台之势,议价能力暴涨,在用“网关支付”模式集聚庞大的用户网络以后,支付宝不愿意永远做给银行引业务量的“带路党”,所以培育账户体系,并推行“快捷支付”模式。快捷支付用第三方支付的授权验证体系来代理用户网络银行的授权验证,最根本的要害在于将用户支付消费行为的核心数据从银行搬到了第三方支付机构,让银行离客户越来越远。所以,虽然快捷支付给银行短期带来了网络支付增长,但长期却是真金白银的危害:首先是在线收单业务几乎被支付宝们全部取代,所有在线支付业务都通过支付宝接口搞定;然后跨行汇兑清算业务也被支付宝平台以更灵活更低廉的汇款成本取代;最后银行非常看重的中间业务也因为客户支付行为信息的流失而流失。这些还仅是支付结算及相关业务,最终阿里颠覆银行的愿景是先把银行完全变为后台业务处理机构,然后再自建基础设施完全取而代之,通过支付宝接口和账户体系完成支付结算和吸收存款业务,通过阿里小贷、余额宝产品系列完成贷款业务和理财投资业务,完全实现传统银行的“存、贷、汇”。 以上说的是阿里和银行从竞合到摩擦的客观演变过程,下面让我们检讨一下当事双方的应对策略。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当初开放快捷支付接口的决策不能说是错误的,银行拥抱学习了互联网,发展了网络支付业务,同时也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当时的博弈是N对1,N家银行也很难形成同盟抗拒这个趋势。但是,从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战略来看,银行放弃对于必要客户交易行为信息的索取权绝对是一大败笔。快捷支付需求提交到银行接口以后,如果坚持必要的交易主体信息、客体信息、交易过程信息提交到银行以后才能完成扣款,那现在银行和阿里博弈的局面大不相同,现在只知道扣款金额不知道交易信息,所以要防范风险、限制快捷支付发展只能用限额的硬手段了。再放长远来看,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既缓慢又被动,仅仅依靠监管政策壁垒是不可能高枕无忧的,银行真的需要动起来了,从机制到业务到创新平台,把沉淀在体系内部的产品、风控、人才、资金的优势转化到互联网金融业务上来。 从阿里的角度来看,支付宝体系的创新速度确实太快,业务规模扩张太猛,现在支撑业务发展的人才资源、储备知识和业务经验都有些捉襟见肘,支付安全和风控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个值得再撰长文分析),下面应该是到了苦练内功,安全补课的阶段了,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安全风险事件以后会越来越多,非线性增长,支付安全问题会是影响支付服务市场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阿里不能每次应对这些挑战都扛道德大旗来反击,这个方法很难掌控,久之会反噬到自己,搅乱公众视线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