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月北京土地出让金总额突破623亿元,达到去年全年土地出让金的1/3,预计一季度土地出让金很可能接近千亿元……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的火爆,不断引发人们对2014年房价走势的担忧。回应民生关切,前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问“症”土地财政。(3月3日中国网) 纵观国内一片火爆的土地交易市场,貌似土地盛宴已不足以形容一些城市土地市场的高涨情绪,或许“饕餮盛宴”更为贴切。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3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同比增长5.8%,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全国土地出让总金额达4.1万亿元。一组组不断攀升的数据在博人眼球的同时,更引发了民众的普遍担忧,土地都“寸土寸金”了,又岂能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呢? 为了稳控房价,国家是多措并举,三令五申,前期的“国五条”更是对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五项内容做了详尽的限定和规划,各地也是结合实际,四川的“四大措施”,杭州“六条规定”等等纷纷出台,奈何房价如“弹簧”,越调越“反弹”,越调越高。其实,如此匪夷所思,个中缘由自然也少不了地方政府“土地情结”的推波助澜。 土地、房价、地方政府三者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盯上了土地资源收益大、见效快等特点,很多地方政府便进入“快卖地、多卖地、卖好地”的“财政怪圈”,土地财政甚至成为某些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寸土寸金”让财政答卷上面的数据一个比一个漂亮。地价升了温,房价也水涨船高了,房价一涨,更多的税收进了政府的“钱袋子”,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不断。 实际上,从资源的划分上讲,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本来就非常有限,本届政府大肆卖地赚了个“盆满钵满”,下届政府必然面临着土地收益锐减甚至无土地收益的危险境地,若失去了财政贡献“大户”,民生建设不就成了空谈?再则,大城市地价都是有刚性市场需求,成本收益还有上升的空间,而且土地价格的高低、楼市的走向,由成本因素、经融因素、供给与需求等等共同决定,一股脑儿把土地抛出,政府此举难免有点“添乱”了;更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在经营土地上掏空心思,对于民生诉求却不闻不问,虽满足了财政上的一时之需,却忽略了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不利于当地产业的良性格局,更不利于长期、有效的保证群众的根本利益,从长远上讲,实在是丢了西瓜拣芝麻。一言以蔽之,地方政府的“土地情结”亟待化解。 其实,政府部门需要做的是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既要集约使用土地,更要切实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探索路子,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形成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构造良性发展模式。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诠释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文/晟达者) 新闻链接: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40303/222642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