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改革绝对不等于换个方式而已
时间:2013-03-25 15:13
来源:
作者:吴龙贵
点击:次
改革需要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的实现。更具体地说,就是政府部门必须以最大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向民众充分告知,改革路径是什么样的,谁是改革的设计者,改革的具体进程以及效果如何。只有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接受民意的监督,改革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便有
“各部门都要自觉行动,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国务院针对新一轮机构改革敲响警钟。机构改革有哪些“换汤不换药”的怪象?记者进行采访梳理。
改革一直以来就是最大的一个社会热词。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之中,唯有改革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从而满足公众的物质和精神诉求。而另一方面,则也表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改革,其实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陷入了某种误区,以至于改革成了改革失败最好的掩饰。
以机构改革为例,暴露出的问题就不可谓不多。譬如,该减的没减,不该增的却增了。一些方经过多次机构改革之后,领导一个没少,只不过换了“巡视员、调研员”之类的马甲,工资待遇分文不少。而有些地方,正式工的编制虽然少了,但“临时工”队伍却越发庞大,并且屡屡成为政府的“挡箭牌”。再譬如,机构改革的本质是向社会让利放权,但事实上,不少地方却反其道而行,明放暗收,借改革之名获利。某种意义上说,某些地方某些政府部门的改革,类似于幼儿园小朋友的“排排座分果果”的游戏,只不过是打乱了顺序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说,首先是改革主体的缺位。所谓“改革”,既有改也有革,而“革”的本意即革除不必要的权力,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们常说,改革需要“壮士断臂”的勇气,而无论是个体还是某个政府部门,趋利避害都是人性之本能。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科学而精巧的设计,使得政府部门既有改革的内在动力,也要有外在于压力,改革不仅是道德自觉,更是制度的必要结果。譬如清晰界定职权范围和权力边界,完善和优化当下的官员评价和选拔体制,让真正的改革者脱颖而出,而让虚假改革者承担改革不力的后果。
但从现实而言,当下的不少改革实际上只是政府部门的自选动作,怎么改乃至改不改,都由政府部门说了算。无法超越既得利益者角色,改革必然是“换汤不换药”,甚至越改越糟糕。公车改革成了变相补贴,打着集中办公节约行政资源的史义,却悄悄建起豪华办公楼,机构改革,领导一个也不能少……本质而言,政府部门既是改革的主导者和具体实施者,更是被改革的对象,这两种身份如何实现有效转换,如何让政府部门摆脱利益局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者,需要的不是华丽丽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更重要的是,改革需要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的实现。更具体地说,就是政府部门必须以最大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向民众充分告知,改革路径是什么样的,谁是改革的设计者,改革的具体进程以及效果如何。只有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接受民意的监督,改革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便有误差也可以及时纠偏。机构改革到底改了什么,向社会放权究竟放了什么权,需要明明白白向公众说清楚。换言之,如果总是“闭门造车”,和公众“捉迷藏”,那么公众完全就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改革是经不住晒的。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