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述务:温情诗学与日常伦理
时间:2012-03-07 18:33来源: 作者:廖述务 点击:
次
当下各种叙事泛滥成灾,对应的却是传统文学叙事难度的加大。前辈
一天天远去,其数量及遗存的影响与岁月正相关。一定程度上,已经没有题材不是旧的,没有情节不是老套的,没有人物不是似曾相识的。韩少功也曾言及叙事危机。当下的小说越来越不经看,要么
当下各种叙事泛滥成灾,对应的却是传统文学叙事难度的加大。前辈
一天天远去,其数量及遗存的影响与岁月“正”相关。一定程度上,已经没有题材不是旧的,没有情节不是老套的,没有人物不是似曾相识的。韩少功也曾言及叙事危机。当下的小说越来越不经看,要么信息稀薄,流于“叙事空转”;要么劣质信息爆发,导致“叙事失禁”。
除却影响的“焦虑”,叙事危机的酿成,主要原因还在于意义的缺失。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地阻断文学意义的多元生成。再者,文人生活的窄化,使得摹本写作日趋盛行。街谈巷语、报纸花边、小道新闻,成了
最为直接的素材来源。这种危机是时代的、全局的,蒋子丹的写作当然亦需冲破这重罗网。因她写的是看守所题材,更将自身拖拽到危机边缘。《囚界无边》中与网民的一些互动,就已经变相“招供”:
并没有亲身体验过这种非常态生活,它完全来自想象。在写作当中,蒋子丹还不停地从网友那里获取信息,“现场加工”,再“现买现卖”。这种高风险作业,着实让读者为她捏一把汗。
临屏写作,叙事的危机愈加明显。毕竟,在虚拟空间中,叙事“空转”与“失禁”更为常见。蒋子丹能不能挣脱这种羁绊,在《囚界无边》中建构起自己的小说叙事动力学呢?
在网络上,作为“菜鸟”的蒋子丹四处请教,极尽“谦卑”之能事。但最终的结果出人意料——她成功“收编”了网络。也就是说,她只是让渡了有限自由,却取得“跨界”实验的成功。专注于日常伦理是蒋子丹“横行”网络的真正诀窍。看守所只是为小说提供了一个非常态的场景,它可以赚取部分点击率,但其自身并不足以成就小说、挽留读者。正如作者所说的,它虽是涉案题材,但写的是“人”,而不是“案”。从网络反馈来看,朱颜和周小乔之间的那些小九九,纪石凉与戴汝妲之间的暧昧流连,于笑言与警犬间的悲欢离合等,都曾让“猫迷”们牵肠挂肚。这些情节,无疑是非常态中的常态,甚至与看守所这一意义单元关系不大。在此,日常细节不只是文本的肌理,还是其架构的骨肉。闺蜜间的微妙情感、同事间的出轨冲动、人与动物的默契交流、江湖的侠义气节,如此等等,都是网络空间中值得期待的话题。而日常伦理最终需落实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情物理即文章。这些是蒋子丹历来的强项,而与网络无甚关系。显然,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是诠释出日常伦理微妙之处的前提,也是规避摹本写作的可行路径。其实,细读文本还可以发现,
自始至终,在语感、表达、主体意识诸层面,一直没有完全融入到网络中。与网友们的交流毋宁更像是克服网络的努力。不过,《囚界无边》又实实在在地成了网络热帖。这与日常伦理的成功展现吸引了大量网络读者不无关系。
日常伦理背后凸显的是一种全新的温情诗学。它已成为蒋子丹近年来独特的叙事动力学。从《动物档案》、《一只蚂蚁领着我走》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一诗学的文学力量。温情诗学很容易陷入浅薄庸俗的煽情,但蒋子丹有效地规避了此一风险。比如网友会期待周小乔与阿克迈之间来一段异国恋,纪石凉与戴汝妲能发展出火热的婚外情。对这些,
在一声叹息后依旧我行我素。
温情诗学还可以演化为微观政治学,促发文学意义的有效生成。在宏大叙事饱受质疑的当下,微观政治往往成为许多
自觉的选择。温情诗学所依赖和期许的是一种良性日常伦理的培植。日常伦理往往是测量社会状态的晴雨表。当社会出现病变时,良性的日常伦理必然被扭曲。在呈现魏宣一案时,基本没有出现法庭场景。
为它增添了更多人间烟火味,将其置于小两口规划美好未来的物质向往中。人情的浓郁反衬出权力机制的冷漠和僵化。再比如,在老万头到来之前,纪石凉与张不鸣之间还能保持必要的默契与谐和。之后,两者间就慢慢现出裂隙。要恢复良性的日常伦理,纪石凉就必然会与老万头发生尖锐冲突。不过,此一事件亦表明,在特定的语境下,温情诗学的意义又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不是
可以左右的。彪哥弄死老万头之后,看守所炸开了锅。纯粹依靠温情,自然已经无法平息这样的危机。地震既是情节转变的需要,也是微观政治学趋于失效的表征。(来源:天涯社区舞文弄墨)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