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由于上帝是存在当中最大的“客观不确定性”,因此人类能否最终通达“永恒福祉”也就具有了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地选择了以“永恒福祉”作为至上的目标,那么即使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企及之,他仍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永恒福祉”的追求过程之中。于是,信仰实际上就是个体在其生命的整个历程之中不断“接近”永恒福祉的过程,它是个体终其一生的行动,同时也是个体的冒险之旅。这也就是克利马克斯强调信仰是个体对永恒福祉的“无限的”投入的涵义之所在。 克利马克斯对信仰的解读是很深刻的,他的态度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 丹·布朗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ix]其中冷静的符号学家兰登和狂热的圣杯历史学家蒂宾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与我们所熟悉的基督故事完全不同的一个版本。读完此书后人们不禁会问,这样的言论会动摇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基督徒的信仰吗?蒂宾认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基督徒本应了解自己的信仰的历史,而兰登教授的解释似乎更中鹄的。他指出,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正是信仰的定义——对某种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但却无法证实的东西的接受。宗教教义的传达都是通过“隐喻”而完成,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信仰的人必须明确宗教的隐喻意义,从而他才能借助信仰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活下去。设想,假如克尔凯郭尔知道了“死海古卷”的存在,假如他读到了《达·芬奇密码》或者了解到了“圣经考古学”的新发现,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是否会以惯常的反讽口吻说一句“又当如何”呢?因为在根本上,所有这些历史性的、学术性的客观因素都与个体的永恒福祉无关。对于一个从内心深处已经认定基督教作为心灵皈依的个体来说,任什么都不会影响他的选择的,因为信仰只关乎个体的精神追求和主动选择。 -------------------------------------------------------------------------------- SørenKierkegaardsSkrifter,vol.7,Copenhagen:GadsForlag,2002,p.36. [ii]SørenKierkegaardsSkrifter,vol.4,Copenhagen:GadsForlag,1997,p.246. [iii]SørenKierkegaardsSkrifter,vol.4,Copenhagen:GadsForlag,1997,p.247. [iv]克尔凯郭尔在一则《基督教训导文》当中写道:“走开,可怕的确定性。噢,上帝,把我从绝对确定的想法当中解救出来,只在极端的不确定性中保佑我吧。假如我获得了至上福祉,那么绝对应该肯定的是,我蒙受了天恩的眷顾!” SørenKierkegaard,SamledeVærker,vol.13,Copenhagen:GyldendalsForlag,1964,p.200. [v]《出埃及记》第20章、第33章。 [vi]《马太福音》第7章、13-14节;另参《路加福音》第13章、24-25节。 [vii]SørenKierkegaardsSkrifter,vol.4,Copenhagen:GadsForlag,1997,p.306. 克利马克斯指出,要想准确把握基督教信仰的内容及意义,必须具备一个“新的器官”,即信仰;一个“新的前提”,即罪的意识;一种“新的决断”,即瞬间;一个“新的教师”,即时间当中的上帝。 [viii]SørenKierkegaardsSkrifter,vol.7,Copenhagen:GadsForlag,2002,p.39. [ix]DanBrown,TheDaVinciCode,Doubleday,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