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国动物克隆体系创始人”等光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近日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批捕。他曾经担任经费约200亿元的重大科研专项副总工程师。(10月17日 共产党员网) 近日关于号称中国最年轻院士李宁涉嫌转移千万科研经费的报到一传出就引来舆论一片哗然。都知官场腐败泛滥成灾,冷不防曝出视为一方“净土”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这么一件“惊天大案”着实让公众吃了一惊。 甚至有网民这样调侃到:“一个社会如果连搞科研的知识分子都逃脱不了金钱的诱惑,这是多么的可悲!教授、院士都忙着骗取国家钱财去了,也就难怪中国的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了。” 据媒体披露,当前,科研领域里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我国高等学校以及科研机构中,较为普遍地就是科研经费提成制度。如,纵向科研课题,可以提成科研经费的20%;横向科研课题,则可以提成40%。这种采用所谓“变通”的恶劣手段,将一部分科研经费化公为私,转化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实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腐败。另外,加上我国科研领域存在多头申请、重复资助等现象,一些所谓的权威专家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导致科研项目申请虚假承诺、预算交叉等问题屡见不鲜。 透析这些科研领域腐败案件,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则廉洁教育不到位,给腐败留下“根源”;二则管理体制不完善,给腐败留下“漏洞”;三则项目信息不公开,给腐败留下“暗箱”;四则监督体系不完备,给腐败留下“空间”。由此以来,“一方净土”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其腐败现象也和商业贿赂一样,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事实上,我国的科研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本来就起点底,相对落后,如果任由科研领域的腐败滋生蔓延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旦这片净土被污染,“第一生产力”势必就会受到严重破坏。甚至有人说,科研领域的腐败或许比治理其他腐败更难。铲除科研领域的腐败还任重道远。 科研当静心,不为名利绊。笔者认为要铲除科研领域的腐败,还需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把科研经费锁进制度的保险柜,为科研经费拉起“防腐网”,让科研机构回到真正搞科学技术的正常轨道上来。(文/雨子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