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诗词要发展,当务之急乃正本清源
时间:2012-12-11 19:30
来源:
作者:古沙绿柳
点击:次
当今诗词要发展,当务之急乃正本清源,首先要弄清诗与非诗的界限,如果连这一点也搞不清,就乱写一气,还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写出了伟大的诗词作品,实乃自欺欺人。正本清源,首先要从诗词刊物做起,做到坚决不登“非诗”作品,这样才能明确诗词界提倡什么、反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看看杜甫是怎么写思乡的。
喜闻神九会天宫,水笑山欢四海同。
美梦千年成现实,中华儿女建奇功。
――《贺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
再看看这是怎么写神九的?这是我从某诗词杂志上随手摘来的开篇之作,两相比较,我们就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诗,什么是徒有其表的所谓“诗”了。
现在的诗词刊物上,此类不能称之为诗的味同嚼蜡的“诗”比比皆是,令人大倒胃口。
窃以为,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难写的一种文体,它难以驾驭的地方在于要在很小的容量内尽可能表达最多的意思,而且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旧体诗词更是如此,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非说理的工具。相反,现在有些人把旧体诗词当作最好写的文体,可以随手拈来,毫不费事。只要凑成五言或七言,外加浓缩、概括的报章语言和标语口号,有了四句或八句就是诗了。似乎中国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人人都是诗人了。
诗人是要有诗的悟性,没有诗性想象力的人,最多只能算个伪诗人。恰恰是如今这些伪劣的所谓诗词泛滥成灾,非但对我们传承中华文化无益,而且遗害无穷,成了中华诗词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绊脚石。旧体诗词创作最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过格律关,二是要过语言关。如果这两关还没有过,要想玩转诗词是比上蜀道还难的。可是有些人总是急于求成,道痕未到,就想成仙,洋洋自得地拿着那些很不成熟的自认为是诗词的类似于顺口溜的东西在这个杂志那个报纸上到处发,让人误以为诗词就应该是这么写的,当然最终难免贻笑大方。但它产生的坏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误导了青少年,更是千古罪人。
没有自知之明总会让人哭笑不得。最近有个小学退休教师找到我,说是写了个学习十八大的东西想请我看看,我只以为他是写了个体会文章,谁知他写了好几首“诗”,一看都是标语口号式的语言,且是七言,更不谈律不律了。我首先告诉他,这东西我们不需要,然后问了句:“你写这个有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学习十八大体会也不能是这么个写法。他很不乐意地说,我看到某某人也发表过庆祝十八大的诗的。我告诉他,那人家写的是五律。意思是别人写的是诗,而你写的是什么诗呢。那老师听后便怏怏地走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来了,拿着别人的一篇文章来提反驳意见,最后说出了他为什么又来的原因,竟是昨天我的一句话刺伤了他,他说:“我学习十八怎么是没意思的呢?”他是专门来报复的,其实我并不是有意的,只不过说了一句大实话而已。是的,学习十八大是有意思,但他不明白他这个所谓的“诗”写得实在是没有意思。
诗,特别是旧体诗词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心应手玩得转的,它不是供人退休后消遣的玩物,是要有深厚的文学积累的人才可以驾驭的传统文学体裁。诗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审美,而那些枯燥的、概念化的、标语式的东西不但不能给人以美感,而且还污人耳目。诗词要有美的意味,而这种意味是通过诗语和韵律产生的。失去了诗的要素,怎么可能产生诗的韵味?
有了空闲,想学诗词,自娱自乐,本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没有金刚钻就不能揽瓷器活。如果功力不到,即炫耀邀赏,到处发表,这不仅对弘扬传统文化毫无裨益,反而把那么美的传统诗词糟蹋得一塌糊涂,使得当今诗词界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让一些对诗词知之甚少的人不辨真伪。一些诗词刊物推波助澜,令人匪夷所思。
当今诗词要发展,当务之急乃正本清源,首先要弄清诗与非诗的界限,如果连这一点也搞不清,就乱写一气,还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写出了伟大的诗词作品,实乃自欺欺人。正本清源,首先要从诗词刊物做起,做到坚决不登“非诗”作品,这样才能明确诗词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把南郭先生从旧体诗词的作者队伍中单列出来,泾渭分明,不要让这些“菜鸟诗人”把诗词界的水搅得混浊不堪。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