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0月,中国共产党曾做出关于纪念双十节的决定,号召“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并表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时隔70年,我们已经站在辛亥革命的百年之后。这个在历史上经常被提起的大事件,现今看来似乎变的有些久远。今年三月,在枝桠新绿的时候,我曾到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紧邻黄鹤楼的“红楼”,在江南三月的烟雨中,顿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沧桑感。之所以说“久远”,还源自近日友人的叙述的一个现象:做化学老师的她问学生“你们知道辛亥革命吗?”高一的孩子们一脸茫然。紧接着是一个孩子说:“近来要上映的一部电影”。
我不知道你听到这里会有什么反应。我只觉得其实这很正常,在这个时代,学生们对历史普遍不感兴趣,辛亥革命只不过是浮云。我们的教育从来只是将这些历史事件贴满标签,放在历史课本的橱窗里,供人瞻仰,我们只知道这些事件是“标志”、“里程碑”、“分水岭”……它们自是考试时值几分的知识点。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几乎没有将其呈献给学生。
当公众连基本的共同记忆都不再拥有,当时代的列车不再顾忌历史的车辙而一路狂奔。也许,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然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什么是辛亥革命?这似乎又是一件很飘渺的事情。一百年了,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炮火业已散尽,而研究辛亥革命的书籍不可谓不多,只是我们的确该从中领悟到些什么。其实,这个开启民国大门的炮声,一直回荡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的广场和角落。当我们循着这些微弱的声音,去寻觅历史的时候,才发现在历史充满了隐喻和启示,这是我们不该忽略和遗忘的。
一直致力于研究辛亥革命的章开沅教授,在百年辛亥之际冷静直言:“我们任重而道远,目前还不能把百年辛亥办成一场‘嘉年华’。纪念辛亥革命,要看三个‘一百年’。”这三个“一百年”即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以及放眼今后的一百年。“我们纪念辛亥百年是必须的,要盘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和百年以来的辛亥革命研究。”由此而言,辛亥革命除了历史符号的意义之外,它倒是一个历史坐标的原点,或者更古老意义的历史结绳,在这里能够看到历史的纹路和去向。
近来,电影《辛亥革命》上映,在百年辛亥的时候,这似乎很像章教授所说的“嘉年华”中的一部分,因为大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往往让百姓疲惫不堪,那些被宏大叙事遗忘的或夸大或牵强矫正的历史细节,让事件失却了真实而变得并不可信。但是,电影同名小说《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风云纪实》中却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缺点。
《辛亥革命》的小说完整版,由电影编剧王兴东、陈宝光精心创作而成,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全书真实展现了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场面,将笔触伸向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林觉民、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的活动,用人物活动交织事件,以事件烘托和刻画人物,从而精彩再现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创建共和制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此过程中,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构筑历史的真实和感脉络。
该书在体现章教授所说的“三个‘一百年’”方面表现突出,特别是在讲述辛亥革命前后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方面,给读者展现了辛亥革命惊涛骇浪下的深层社会原因,并将其微缩在近百位历史风云人物的命运中,以个体透视历史整体,从而使该书的可读性变得很高。或许,读者可以循着电影的光影,在小说中寻觅辛亥革命的气息。一百年来,这种气息一直都在,这个历史结绳处所散发和带来的启示、隐喻、记忆、憧憬和反思,都不时显现,时强时弱。
书名:《辛亥革命》
作者:王兴东陈宝光
出版:重庆出版社2011年10月
定价:32.00元
书号:978-7-229-04525-8
分类:历史/畅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