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谁来改变乡村教育

时间:2010-08-26 23:42来源:《读者》(乡土人文版)供稿 作者:田 磊 点击:
这些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乡村教育理论,从农村内部向外延伸的草根式改造观念,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终于没有产生持续的、深入的改造力。很多研究者认为,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改革失败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更多地生长和发展于

  从广州到乐昌市遑洞村,开车翻山越岭需要近7个小时,站在村里最高的山头,能清晰地看到湖南郴州的乡镇。这里是湘粤交界的贫困山区,而乐昌全市有80多所希望小学,是一个典型的“希望小学聚集地”。
  
  村里唯一的一条水泥路是进山的入口,路两旁一共盖了8栋房子,分别是村委会、小学、卫生站、油坊、木材厂和3家小商店。小学和村委会的外墙上刷满了标语,最让人触目惊心的一条是:严禁土葬,违者起棺火化。其余的全部都是宣传计划生育的,所有标语都用五颜六色的瓷片镶嵌在墙壁上。“这些都是新弄的,花了不少钱,不过上边有补助,不用村里出。”村长告诉记者。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让遑洞村的新生人口逐年减少。以前村里的小学是个完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现在孩子越来越少了,1000多口人的村子,只有40多个适龄学童,遑洞小学现在只有一年级到三年级。
  
  经过2006年的一场洪水,山坡上的小学校舍被列为危房,不能再使用,孩子们都窝在村委会里上课。
  
  商人建校在乐昌市80余所希望小学中,“遑洞明天希望小学”是最新修建完工的一所,从选址、规划到施工,全部由来自广州的一群商人完成。记者第一次到遑洞村是在2007年3月底,广州装饰业商人黄翔带着他公司的财务、秘书和工程师,到遑洞村选择校址。
  
  黄翔想建个希望小学的念头源于2006年7月份的乐昌水灾,那次百年不遇的洪灾将乐昌冲了个底朝天,包括城区和山区都不例外。洪水过后,山里很多小学校的校舍除了倒塌的外,剩下的大多成了危房。
  
  “我想认认真真地把这件事做好,说实话,我不想像其他人那样,把钱捐给政府,让他们去建个学校,然后立个碑,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了事。”黄翔说,“我得自己亲手来盖这个学校,学校建成后,我还想继续参与管理呢,比如给孩子们请些老师上课。”
  
  2007年4月底,记者第二次到乐昌时,市教育局副局长叶志坚打印了一份清单给记者,从1989年起,该市陆续建有80多所希望小学。“大部分都是香港人出钱建的,他们有钱,想做点善事,祖籍又都是广东,而广东的穷地方也不多,自然我们这里就成了个聚集地,很多人都是为了纪念母亲或者少年时的老师。”叶志坚说。
  
  九峰镇的中心小学就是一位港商出资50万元捐建的,黄翔特意去参观了一下这座镇上最早的希望小学。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一应俱全,校长办公室装修精致,跟大城市的小学校没有任何区别,教学楼入口处的瓷砖墙壁上,最醒目的位置上刻着一个巨大的人像。“这是捐建者母亲的遗像,捐建者大概是个孝子,学校开始修建的时候他就坚持在这里刻一个母亲的遗像。”校长告诉记者。
  
  2007年4月30日,“遑洞明天希望小学”终于开始奠基了。奠基仪式那天,黄翔组织了一大帮参与援建的朋友前来参加,可是一下车,眼前的情景却让他们有些尴尬,40多个孩子穿着整齐的军乐队服装,站在山坡上,一字排开,奏起了军乐。“这些都是从中心小学借来的。”遑洞小学校长朱贵双说。
  
  遑洞现实遑洞村有1195人,分为12个村民小组,分布在九峰山深处的12个山头上。小学和村委会正处在进山的入口处,学校里40多个孩子,从山上下来到学校,最近的需要20分钟,最远的需要90分钟。
  
  长梗子村的扶雄江家离得最远,他是班里学习最好的孩子,可他的家庭却最困难。当村长、校长和记者一行到他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唐联英一见面就哭了起来。2003年,国家的农网改造工程进行到村里,丈夫扶玉成跟着运输队去搬电线杆子,一天能挣20多元钱,可没有想到,电线杆子倒了把他砸伤,住院花了4万多元钱,腰椎粉碎性骨折,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唐联英家一共有水田1.6亩,旱田2亩,还有4亩山林,所有的收入加起来一年有1万多元,纯收入有4000元。另外,2005年她家被列入低保家庭,每月能从政府领取60元钱。身上背着7万多元债务,唯一的安慰是她的儿子读书还不错,她说:“就是累死,我也要把儿子供出来,希望他将来也能读大学,有出息。”
  
  “村里一般人家的收入跟唐联英家差不多。”村长告诉记者,“只不过她家摊上了倒霉事,估计这辈子很难翻身了。”
  
  像扶雄江那样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村民说:“即使读了大学,恐怕连工作都找不到,还有什么出息啊。”对于唐联英的理想,村民们大都当成笑话来看,虽然大家都不会去点破她。
  
  师资难题遑洞小学的3个老师都是本村人,一个是校长朱贵双,一个是年纪最大的徐建云,已经50岁了,最年轻的包勤莲也年满40岁。教师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的老化,一直是当地基础教育的一大难题,遑洞还不是情况最差的。
  
  “我们这里的师资情况是,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叶志坚说,“整个乐昌市已经近5年没有进过新教师了,有的乡镇教师的平均年龄接近50岁。一边是老化严重,一边是教师又严重超编,新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人愿意跑到山里去教书,就都安排到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像遑洞这种地方的学校,也就只能靠他们那些老教师撑着了。”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这么多年之后,商人们的热心催生了遍地开花的希望小学,早已极大地改变了乡村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但是,乡村教育的现状变化并不大。
  
  1998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决定从1999年起,实施“希望工程”战略重点的转移,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希望小学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以教师培训、现代化教学设施配置等软件建设为主。2007年,教育部也正式实施新的师范生政策,规定6所部属师范院校享受国家助学政策的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到原籍工作,希望通过这样的制度性激励来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
  
  记者最后一次到遑洞村正逢学校的开学典礼。在黄翔的坚持下,这一次,没有再搞隆重得让人尴尬的欢迎仪式,那天,几乎所有参与援建的人员都去了遑洞村,20多辆豪华小汽车将小山村挤得满满当当。“小学终于建成了。”黄翔说,“我还希望能对这所学校里的孩子产生更多的影响。”
  
  然而,他所期望的“继续参与学校管理,请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最终能否实现,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商人介入乡村公办教育管理,在现有的体制内究竟有多大的可操作性?
  
  援建团队为学校设计了一面校旗,孩子们每天都会把校旗和国旗一同升起。他们希望孩子们不仅仅知道有国家,有中国共产党,而且还有一群热心的中国公民在关心他们的成长。
  
  站在九峰山顶,望着大山深处的小学,记者突然想起了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中的一段话:以学校为中心,以乡村教师为灵魂的整体乡村改造模式,才是乡村教育的生路,培养足够的校长和教师才是改造乡村、实现理想的关键,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这些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乡村教育理论,从农村内部向外延伸的草根式改造观念,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终于没有产生持续的、深入的改造力。很多研究者认为,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改革失败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更多地生长和发展于农村的外部,脱离中国主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向,乡村教育和乡村生活很难发生真正的改变。
  
  张义摘自《南风窗》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苏紫紫日记:90后不懈追求梦想

作者:苏紫紫

这本日记体读本真实记录了苏紫紫从16岁到现在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忠实体现了一个16岁的青葱少女一步一步慢慢成长蜕…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