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时代先声和百姓心声的文学—2000-11年中国纪实文学概观(2)

时间:2012-02-03 14:33 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李朝全 点击:
与刊物版面萎缩相对的,是报章纪实文学盛行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发挥了倡导、引领短篇创作潮流之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报纸,或以举办节庆征文形式,或


  与刊物版面萎缩相对的,是“报章纪实文学”盛行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发挥了倡导、引领短篇创作潮流之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报纸,或以举办节庆征文形式,或开辟作品专版,定期发表一些简短生动的纪实文学,其中如李春雷《夜宿棚花村》、张胜友《让汶川告诉世界》、蒋巍《闪着泪光的事业》、贾宏图《仰视你,北大荒》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报章纪实文学对于提倡纪实文学精练写短、长篇短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促进作用,对于真正发挥纪实文学参与现实的“尖兵”、“轻骑兵”作用无疑大有助益。

  集体和个人的写史、立传、修志热导致纪传作品大量涌现,这是新世纪纪实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历史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式解密,于是出现了一批披露历史实情内幕或记述名人轶事秘闻的作品。一些历史当事人和亲历者开始撰写回忆录,有些关注历史的作者开始“抢救历史”,展开访谈录、口述实录、田野调查工作,由此出现了“访谈风”、“口述实录潮”、“传记文学热”等现象。这些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其中的人物传记,主要是关于历史名人(如孙中山、蒋介石)、文化名人、时代名流、英模先进的生平事迹及人生传奇。同时,出现了不少记录城市发展史、企业成长史、个人心灵史的著作。一些民营出版商以商业运作模式,助推个人家族史、家谱、传记的修撰出版。国家方志部门进行各级地方志的修撰,这是国家行为的修志举措。如全国方志办主持修撰的上千万字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各省、市、县近年陆续组织修撰的新省志、市志、县志,打破了“活人不入志”的传统,把许多当地的当代各界名人收入志书。“传记热”是因为读者希望“以人为鉴”,吸收人格滋养,培育个人情操,同时也含有了解历史往事和内幕隐情的阅读动机。“方志热”、“回忆录热”、“解密潮”等,则是企望“以史为鉴,以见未来”,希望保存历史档案资料,同时用以资政、资治,皆着眼于现实生活,具有深远意义。

  纪实文学是最能敏锐感应时代脉搏、发出时代最强音的文体,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以组织行为对其的重视与推动,对新世纪纪实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譬如,每逢国有大事要事,都组织 采访采风,集中创作相关主题作品,举办相关主题征文活动,进行评奖表彰,并对相应主题的创作给予扶持和资助。如中国作协及各地作协组织一批 深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现场采访,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组织 “重走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在庆祝建党90周年时组织 “走进红色岁月”,在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难中,组织 深入一线采访。自2004年起,中国作协开始实施“重点作品扶持工程”,扶持资助了一二百个纪实文学创作选题。这些举措都很好地激发了纪实文学 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催生了一批有分量的作品,如徐剑描写青藏铁路建设的《东方哈达》,杨黎光写抗击非典的《瘟疫,人类的影子》,反映汶川震灾的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何建明的《生命第一》等。

  四、题材热点及创作现象

  新世纪纪实文学在面临困境的同时积极寻求变局,寻求突围和突破,取得了丰实的成果,呈现出与八九十年代不同的风格特征。

  从创作题材、领域上考察,集中表现出这样四个特点。

  首先是“时政报告”一枝独秀。追新闻、跟时政、写大事是许多纪实文学 的主动选择。这其中当然不乏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推动之功。其一是书写重大工程建设、重要事件。描写载人航天工程最早的有舒云《中国宇航员准备出征》,记述神五飞天的有朱增泉《飞天梦圆》,写嫦娥工程的有胡平《心月何处》。李鸣生《千古一梦》则以广阔的视角讲述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堪称其“航天报告”系列之集大成。反映青藏铁路建设的《东方哈达》,以优美动人的文字梳理青藏高原天堑变通途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和辛酸往事。反映三峡工程建设的,有何建明《国家行动》和黄济人《命运的迁徙》,着重反映百万移民迁移的艰巨任务,书写三峡移民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巨大变迁。描写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梅洁《大江北去》。还有一批反映近年来铁路建设特别是动车、高铁发展,中国申奥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题材的作品,如《闪着泪光的事业》、孙晶岩《五环旗下的中国》。

  在纪念长征、建军、建国、香港澳门回归、建党、辛亥革命等逢十周年节庆,迎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召开,响应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决策等重大事件, 们也相继创作了一批相关题材的纪实作品。何建明在这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他的《根本利益》以文学手法阐述了党要执政为民、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永远的红树林》呼应了科学发展理念,《为了弱者的尊严》提出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发挥什么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由他执笔、和厉华合撰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则峻切地阐明共产党员应该坚定信仰的观点。王树增则在重大革命历史纪实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他的“战争三部曲”——《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以及《1901》《一九一一》等长篇作品,几乎贯穿了中国现代革命整个历程,内容翔实丰富,具有较高史志价值和文学价值,出版后大为热销,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张正隆《枪杆子1949》、张洪涛《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金一南《苦难辉煌》等以新视角审视历史的作品亦引起了较大关注。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吕雷、赵洪推出《国运——南方记事》,张胜友写下《珠江,东方的觉醒》,李春雷则以任仲夷为主人公写出广受褒扬的《木棉花开》,反映广东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

  其次是“灾难报告”非常活跃。在抗洪、抗非典、抗冰雪、抗震救灾过程中,大批纪实文学 冲向灾难现场和救灾第一线,采访、搜集素材,并在最短时间内推出作品,从而造就了诸如“抗击非典纪实文学创作潮”、“地震纪实文学潮”等文坛热点。众多在全国有影响的纪实文学 都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并且写出了好作品。杨黎光特别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切入,从灾难现场捕捉、思考常人尚未想到的重要话题。他的《生死一线》关注嫩江洪水中万名囚犯的千里大迁移;《瘟疫,人类的影子》则将2003年席卷半个中国的非典这一灾难个案,放到人类与瘟疫抗争史的大背景上来考量和思索,赋予作品以厚重的思想。“非典报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积慧这位广东人民医院的护士长在抗击非典前线创作并发表的只有区区5万言的《护士长日记》,记述了一位参与救护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产生了极大社会反响,对于帮助人们树立信心战胜非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何建明《北京保卫战》、徐刚《国难》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关2008年初南方冰雪冷冻灾害主题的作品,最成功的当数陈启文的《南方冰雪报告》,它以一位行走着的思考者的视角深入探究灾害根源,别具一格。5?12汶川特大地震激起了纪实文学 极大的悲痛和创作热忱。川籍 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提出地震对人性人心的摧残以及灾后心灵关怀和心理重建的迫切课题;《生命第一》以人为本,关注灾难中人的命运和作为,凸显了“人民最大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李春雷《夜宿棚花村》以散文笔法,呈现灾民在震后平静如初、有滋有味的生活,在举国共恸时带给人们些微的慰藉;朱玉《天堂上的云朵》写下大地震中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感人至深,她随后推出的《巨灾对阵中国》对灾害频发现象展开理性追问和探究,颇具现实针对性。这些作品都是地震后涌现出的优秀之作,应该被纪实文学史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

  其三是“社会问题报告”大受好评。那些带有鲜明批判意识和战斗精神的作品备受推崇。朱晓军记述打假女医生陈晓兰以个人的力量与医疗腐败进行了长达十年不屈不挠的抗争,事迹感人,批判色彩、干预现实的品格鲜明,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以全票摘取桂冠;他2011年发表的《让百姓做主》描写浙江琴坛村通过村民投票民主程序罢免不称职的村主任的事件,反映中国基层政权建设进程的艰难。魏荣汉、董江爱《昂贵的选票》则对山西河津“230万元选村官事件”进行再考,情节跌宕起伏,揭示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

  “三农”问题是纪实文学 着力最大、着墨最多的主题。被誉为“反贫困 ”的黄传会始终目光向下,关注农民工生存境遇,推出了《我的课桌在哪里?》《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前者聚焦进城农民工的2000万子女令人担忧的教育状况,后者则对70后、80后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指出这些人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命运。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则毫不隐讳地揭示安徽局部地区现实存在着的诸多严重伤害农民利益和尊严的事情,笔触尖锐,当年曾产生轰动效应,但因将局部问题普遍化而引起很大争议。阮梅《世纪之痛》关注亿万农村留守儿童,指出问题的严峻性,提出一些应对之道。梅洁《西部的倾诉》描写西部女性生存现状,发出自己深沉的忧思,情真意切。梁鸿《梁庄》以自己家乡为描述对象,反映当下农村某些真实,赢得普遍好评。

  教育、生态环保、反腐败、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等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热门话题。纪实文学 也自觉予以关注。何建明“教育三部曲”中的《中国高考报告》发行量大,在海内外均引发关注。(另两部是《恐惧无爱》和2000前发表的《落泪是金》。)李林樱《生存与毁灭》《啊,黄河……》关注生态破坏的严峻现实,提出生态安危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毁灭的根本问题,可谓盛世危言。徐刚《报告中国,我们将失去长江》,李青松《告别伐木时代》《一种精神》等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呼吁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家园。沉钟(邢军纪)《第一种危险》对河南张金柱恶性交通肇事案真相展开调查,提出无序状态所导致的无法无天草菅人命是文明社会的最大危险。一合《红与黑》、蒋巍《你代表谁?》等尖锐反腐题材作品反响良好。周勍《民以何食为天》对食品安全现状进行调查,曾获得国际尤利西斯纪实文学奖。陈启文《共和国粮食报告》则聚焦粮食安全,提出“谁在养活中国”的社会课题。长江《矿难如麻》、赵瑜等《王家岭的诉说》聚焦矿难,如血泣诉,发人深省。杨晓升《只有一个孩子》讲述那些独生子女早夭家庭的不幸与悲哀,曲兰《老年悲歌》关注空巢老人的生存困境。胡平则自甘寂寞,独辟蹊径,深入研究信息 对日本发展的重要作用,出版了《情报日本》一书;探析阶级斗争对一个时代从社会生态到心理生态的巨大影响,创作了《战争状态》等奇书。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