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秋旱求雨,家人拜门神,屋外拜少昊之神。 (五)冬旱求雨,拜名山之神,家人拜井神,屋外拜玄冥之神。 (六)止雨之时,要拜社神,但不要拜屋内之神。 三、凡是求雨必须要制造大龙和小龙,颜色计有苍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等五色龙,止雨则不必制造龙。 四、治水之术必须配合阴阳男女之道。例如求雨之大体,丈夫欲藏慝心,女子欲和而乐。因为女子为阴,求雨故女子必须和乐,男子属阳,要求雨,雨为阴,故男子以躲藏起来为宜,止雨则刚好相反,男子是阳,故宜和乐,女子是阴,故宜躲藏,则雨可止而天气放晴。 五、放生和牺牲: (一)春旱求雨要暴巫、聚尫、祭生鱼、放生虾蟆、燔雄鸡、豭猪、烧豭猪尾、埋死人骨头。 (二)夏求雨:祭赤雄鸡、放生虾蟆、燔三岁雄鸡、豭猪。 (三)季夏求雨:放生虾蟆、无牺牲品。 (四)秋旱求雨:祭以桐木鱼九、放生虾蟆。 (五)冬旱求雨:祭以黑狗六、放生虾蟆。 (六)止雨:豚。 六、禁忌: (一)春旱求雨:无伐林木、无斩山林、道桥不得雍塞、必决渎之。得雨,以茅为席,毋断。 (二)夏旱求雨:无举土功。 (三)季夏旱求雨:禁男子入市,无举土功。 (四)秋旱求雨:无举火事、无煎金器。 (五)冬旱求雨:无壅水。 七、理论和实践结合: 董仲舒的治水之术,包含了求雨和止雨之术,有祭典、仪式,他不只有详细的理论,而且在官职任上予以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儒者,也是儒教的建构者。 八、制造土龙的日期、颜色、数目如下表: 旱别日期等 制造日期 龙的颜色 龙的数目 春旱 甲乙 苍 八 夏旱 丙丁 赤 七 季夏 戊己 黄 五 秋旱 庚辛 白 九 冬旱 壬癸 黑 六 九、官方主其事,而巫者祝祷之:求雨、止雨的祭典和仪式是由官方主导,但是核心的和鬼神沟通的祝祷者,则不是由官方或儒者担任,而是由巫之洁辩者担任。而暴巫、聚尫则为远友巫师传统的遗留[8]。 身为儒者的董仲舒,不只有儒学思想天人感应的开拓,又在止雨、求雨的宗教祭典和仪式上有所建构,并亲自实行,是儒家走向儒教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指标性人物。 参考书目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台北:洪叶文化,1994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台北:联经,民国72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集台北:联经,民国79年。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宗桐《中国古代社会史》台北:华冈出版社,民国66年。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之结构》台北:学生书局,民国64年。 陈大齐《荀子学说》台北:华冈,民国60年。 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台北:商务,民国58年。 赖炎元《春秋繁露今注今释》台北:商务,民国57年。 韦政通《董仲舒》台北:东大出版社,民国75年。 黄朴民《董仲舒与新儒学》台北:文津,民国81年。 扬雄李轨注《扬子法言》四部备要子部台北:中华书局,民国55年。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武汉:武汉大学,1999年。 林富士《汉代的巫者》台北:稻乡,民国77年。 秦家懿孔汉思合着吴华主译《中国教与西方神学》台北:联经,民国78年。 参考论文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 裘锡圭〈论卜辞的焚巫尫与作土龙〉《甲骨文与殷商史》胡厚宣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恒余〈说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二期1961年。 张秉权〈殷代的祭祀与巫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九卷第三期1978年。 -------------------------------------------------------------------------------- [1]参见任继愈主编《儒教问题争论集》,北京:宗教文化,2000年。李申《中国儒教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吴文璋《巫师传统和儒家的深层结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90年6月,秦家懿、孔汉思合着《中国宗教与西方神学》,联经出版社,中华民国78年7月。 [2]扬雄着,李轨注《扬子法言》,台北:中华四部备要子,部民国55年,页2。 [3]见李渔叔注释《墨子今注今释》,台北:商务,民国81年5月初版,页125。 [4]见张光直着《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民国79年11月版,页45。 [5]见裘锡圭着〈论卜辞的焚巫尫与作土龙〉,载于《甲骨文与殷商史》,胡厚宣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见葛兰言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广西师范出版社。 [7]荀子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是一个辩证法中的无神论者,不是一个絶对的无神论者,详细论证见吴文璋着《巫师传统和儒家的深层结构》,复文出版社,民国90年版,页157-197。 [8]依据裘锡圭的研究,在商为了求雨,把地位崇高的巫尫焚烧,当做牺牲品,在卜辞中,并不少见。董仲舒只是暴巫、聚尫,已经不是燔人祭,显然已经较为文明,不是那么原始了。参见注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