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开曝光了八起扶贫领域的典型案例,对那些向扶贫等民生款物伸手、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表明了坚决查处的决心。(中国新闻网4月6日) 为达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目标,当前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的进行,扶贫项目、扶贫政策、惠民资金源源不断。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一些干部“雁过拔毛”,通过虚报冒领、截留私分、优亲厚友、挥霍浪费扶贫资金,在扶贫工作中吃拿卡要等方式,让贫困群众的“救命钱”落入“私人腰包”。这种现象在县、乡、村基层干部中尤甚,典型的“苍蝇、硕鼠”。 这些“苍蝇、硕鼠”与“大老虎”相比,贪腐数额虽然没有那么巨大,但在老百姓中的影响更加却是深远。他们就在老百姓身边,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不但容易激化干群矛盾,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怎样才能守住扶贫领域的“这杯羹”不被“苍蝇、硕鼠”瓜分呢?除了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干部素质,树立不想腐的意识;更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的机制。一是要加强对扶贫资金、扶贫政策、扶贫项目的宣传,老百姓明白哪些实惠是属于自己的,谁还愿意分出来给这些硕鼠吗?不给经办人留下可操作的“机会”。二是严格信息公开、及时公开,让扶贫资金全程置于阳光下。三是加强监管,逗硬查处。对敢于向扶贫资金伸手的“害群之马”,从严从重从速处罚,并及时公布于众,达到“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目的。 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需要我们每一位干部不遗余力的倾情奉献,也需要我们的群众不等不靠,努力发展致富。尤其是扶贫资金“雁过拔毛”的现象坚决不能有,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对敢动扶贫资金的干部严惩严惩再严惩,看谁还敢拿自己不当“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