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革命老区,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老区发展脱贫的基础逐渐好转。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表示,政策好了,政府包揽也多了,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有的项目实施只重考核,忽视农民意愿和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扶贫最初的过程中,政府出资修建大棚,然后再以低价乃至于免费的状态租给农民经营,并且还通过购买草帘、机械等进行补贴的形式加大扶贫的力度,短时间来看不少地方扶贫工作好似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伴随着“输血”成功的背后,“等靠要”思想过度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在扶贫的进程中,如若不能激活村民的自主性,任何扶贫成果最终都将会是昙花一现。 “草帘子一块80块钱,政府给个三、五十块钱的扶持就好了;当然,政府要是年年扶持就好了。”这是当前被扶贫村民对于自家大棚草帘更换最为真实的想法。或许这可以从人性贪婪过度来理解,但不知可有人想过,此等想法的背后正是政府大包大揽之后的遗留病症。 说出此话的村民现如今应当来说不再是贫困群体,毕竟每年仅仅种草莓年就高达六七万元的收入早已步入小康。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早已脱贫致富的群体,却依然希冀政府补助,足以表明对于政府依赖的严重。在扶贫之初为了能够收获成效,便全力补助,让成果确实可以短时间内凸显,但如此一来便将村民的主动性完全抹杀。但不劳而获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之后,让村民再来自主自立,恶习恐怕难以更改。 我们需要造血式扶贫,而不需要输血式脱困,如此道理并不深奥。当陕西扶贫遗留问题凸显之后,如何扶贫、如何扶好贫、如何真正从本质上扶贫,需要每个地方予以反思。如果总是简简单单的包揽,最终只会早就一批只会伸手拿、张口要的懒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