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领奖台上,一般都是获得了好成绩,而昨日下午,在渭南市召开的2014年综合观摩暨第三季度工作讲评会上,有6个县市区因为“较差”也上台领奖,他们领到的是一个“黄牌(较差)”。(人民网,10月25日) 说起奖牌,想必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小到一个人从读书学习到参加工作,奖牌或多或少地都会有所“涉猎”;大到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提起奖牌,更是津津乐道,每每看到会议室里琳琅满目、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奖牌“济济一堂”时,不管是领导也好,还是单位职工也罢,都会有说不出的喜悦。就仿佛各种证件、学历一样,人们对其往往总有着一种共同的心态: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虽然知道有些奖牌“食之无肉”,但却总觉得“弃之有味”。 渭南市一反常态,对工作好的颁发奖牌,对工作差的也颁发奖牌,以黄牌的形式与前者的红牌相区别。可以想象,得到红牌褒奖的领奖人,肯定是春光满面,一脸得意;而得到黄牌“奖”项的领奖人,定是垂头丧气,一脸失意。渭南市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给工作好的一种肯定与鼓舞,给工作差的一种批评与鞭策。更希望其辖区内的各级部门和单位都能创新举措,认真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切不可有“死猪不怕滚水烫”的消极工作情绪与“为官不为”的懒政心理。 然而,平心而论,任何考核、任何评比、任何比赛,都必然有正数第一和倒数第一,对于工作搞得好的给予表扬,对于工作搞得差的给予批评,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但话又说回来,被考核的单位如同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一样,谁都想冲在最前面,谁都想得第一,但并不是你拼了命、尽了全力,就一定能冲到最前面。毕竟,人有个体差异,单位与单位、地区与地区之间更有着一定的差距,如果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过后,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就不是好运动员。 当然,笔者不是说这种考核方式不好,也不是说要助长这最后一名的“慵懒”思想。笔者认为,这种考核方式,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予以配套、加以保证。比如,对第一名的“考生”还要加大监督审查力度,其成绩的取得有没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行为;对最后一名的“考生”还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加以看待,倘若其踏踏实实地工作、尽心尽力地付出,没有搞花架子,没有搞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虽然没有上级领导考核时的“满意”,却能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可与心声,将这样的单位一棒子打死,说其工作搞得差,固然不妥。 其实,对这“最后一名”的“奖”牌,相信广大网友都会十分关注一件事情,就是领到这样奖牌的单位,将如何安放,是高悬于会议室中间,还是将其丢弃在黑暗的角落?诚然,对于这样的“奖”牌,绝大多数单位不会将其拿出来炫耀,前不久就有媒体爆料有些单位的奖牌早已经多得无处“安身”,折射出某些奖牌含金量较低的同时,更折射出某种社会现象。想必,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将这“最后一名”的“奖”牌挂于墙上,仿佛是一种不可能。 那么,将这“最后一名”的“奖”牌安于何处,更应该是对这名“运动员”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其实,“挂”与“不挂”,对于其他人来说只是“见”与“不见”的区别,笔者认为,要将这种奖牌永远“悬挂”于本单位领导和职工的内心深处,唯有铆足干劲,“知耻而后勇”,方能彰显“英雄本色”。说到底,就是有没有将群众彻头彻尾地放在心上,如果有,那么这“最后一名”的获得,我想,肯定是暂时的;如果没有,那么,即便是博得了那正数第一的奖牌,我想,肯定也是暂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