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2014年10月17日,国家首个“扶贫日”,在这个节点再次回眸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深情讲话,能够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10月17日《人民网》)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看“真贫”,了解中国最贫困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干部群众共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计。阜平之行,习近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他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他还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4项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放眼全国,一些东部地区已宣布实现全面小康、正处在奔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而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相当的差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说这句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6年多时间,而我国当前还有14个连片贫困地区、12.9万个贫困村、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如同过去几十年我国发展中遇到的扫盲和解决温饱问题一样,扶贫工作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也无法绕过的难关。 一个地区的贫困问题,往往是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等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但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变观念,认清“缺年轻人+缺产业=缺未来”的现实,如何留住人?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发产业?改变“输血式”救济,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条件,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在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通过打通内需发展生产力,让贫困地区有了自己的“造血”能力,让贫困地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框架下实现“脱贫梦”,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变成黄粱一梦,真正体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