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是呀,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看似减轻了学业负担,其实则是数典忘祖的勾当,让学生疏陌生了中国古典文化,具体表现在: 其一,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没有了古典诗词的小学课本是悲哀的,教材也是空洞的。缺乏了琅琅上口的古典诗词,就缺乏了一种很古典的韵律美。 其二,博大的中国文化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典诗词,多让学生背诵经典作品,能够培养学生很强的语感。好些作品都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瑰宝,认真读记,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 其三,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礼仪常识,这就是典型的对中国古典文化认识不到位,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孩子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常识,渐渐就对中国文化失去兴趣。 其四,从反映来看,删掉的《画》《草》《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悯农两首(其二)》《夜宿山寺》《江雪》《梅花》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都是以前学生常背不衰的篇目,尤其是《悯农两首(其二)》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以前李绅诗歌的代表作,体现了作者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作者宏达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直是中国诗词中的经典之作。白居易少年时的作品《草》,更体现了唐诗中的高水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古语说道,“拳不离口,曲不离手。”此话不假,熟悉民族文化的精华,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自觉的做一个喜爱中国文化的人,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显然背离了这一宗旨,习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但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潜移默化的去教育自己身边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