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自己的“民生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习总书记的“民生观”宏观层面具有原则性、实惠性、持久性,具体层面涵盖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华网 8月15日) 作为一个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的执政党,自建国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谋求更大福祉作为执政的追求和目标,特别是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取得突出成就,国家经济基础不断增强的前提下,改善和发展民生更显得尤为重要。此次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表述,既是肯定更是承诺,令人振奋的同时更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民情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还是要将“蛋糕”做大,在发展中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那么改善民生就是“中国梦”的终极追求。衡量“中国梦”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要看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逐步提高,能否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参加团组审议和讨论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折射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冷暖的深切关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亿万普通人梦想的能够实现,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现实。”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要各级政府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政府职能。“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明宝说,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改变以GDP增速为衡量指标、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短期发展模式。同时,政府要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各级政府应真正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以更大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事关百姓的工作一项一项抓好,一件一件落实,让民心工程真正造福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