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那么,六盘水三线文化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三线文化是六盘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回顾六盘水三线建设的风雨历程,多少抗日勇士,涉江英雄;多少南征北战老战士、抗美援朝志愿兵,多少老军工师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多少新中国的大中专学生和热血青年,满怀建设三线的豪情壮志,告别大城市,告别亲人,投身到六盘水三线建设中来。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历险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他们为六盘水的三线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贡献智慧和力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线建设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开启了六盘水工业文明新时代,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留下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财富,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因此,三线文化与“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弘扬“三线文化”,唱响新时期“六盘水精神”,对于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线文化是六盘水新型工业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去年,全省增比进位预排名,我市从2012年第5位上升至第3位,盘县进入西部十强县和全国百强县,填补了贵州全国百强县的空白;近年来,“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去年又荣获“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等称号;六盘水市位列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西部排行榜第7名、中国十佳开发潜力城市排行榜第9名。市委书记李再勇强调,要围绕建设“国际标准旅游城市”目标,按照100万人口大城市和100年不落后的要求,打好“凉都”品牌,让六盘水成为乌蒙高原上一个独具特色、具有唯一性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城市。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三线精神,离不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三线文化。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样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且只有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才能实现自主创新、改革发展。 三线文化是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发展的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认真开展三线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时期,水钢提出了“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依法治厂,振兴水钢”的企业精神。长期以来,水钢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解放思想,深化内部改革,强化企业管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逐步走上了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轨道,企业经营业绩和综合实力逐年提高,相继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钢铁行业职工个人教育培训先进集体”、“全国质量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安岗’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贵州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三线文化已经从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力量,成为了首钢水城钢铁集团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发展的软实力。这一系列的“三线文化”告诉我们,“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根”,“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温六盘水三线文化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效得失,必将激励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与“十八大”和省委“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热情,提升精气神,增强内生力,为实现六盘水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盘水市钟山区文明办 王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