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问政”作为政府拉近与群众之间距离的举措,近年来,不断遭受信任危机, 在许多“百姓问政”后,老百姓等到的并不是问题的快速解决,而是各种各样的敷衍和推脱,甚至套话连篇。专家表示,“百姓问政”中,如何应对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干部“为民情怀”的多少。 分析这一现象,表面上是相关部门对群众诉求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究其本质,是个别干部服务群众、扎根群众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现在讲究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和政府更加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各个单位部门均相应研究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也落实向具体的责任人和处理办法,所以说,在制度层面是有保障的,但由于个别干部特别是具体经办人员,平时直接面对群众的机会多,又特别是从事信访维稳工作的人员,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心理上就感觉有一些疲惫,所以有时不自然的疏远了群众,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被动解决多,主动解决少,下基层倾听群众意见也是走马观花,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血肉联系认识不够清晰,缺乏虚心向基层群众学习请教的思想,从而在办理的时候不够积极主动,导致各种承诺成为了形式主义,成为了假大空,损害了政府形象,破坏了公众利益。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群众路线教育学习,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思想上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二是加强政府统筹,集中办理,比如很多地区现在实行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三是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在工作落实上不仅要严格遵照流程办的快、办得准,更要办到位,同时还要加强激励奖惩,加强工作督促,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坚决逗硬惩处,从而达到处理一个、教育一批、影响一片的效果。 只有这样,政务人员的工作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才不会让“百姓问政”不会成为新的形式主义,而是真正成为拉近干群距离、联系群众感情的桥梁和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