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15日电“中央改革决心大、动作大,但一些地方对改革的担心多、动作小,跟进不力。国务院部门下放的一些权力,被地方政府截留,出现了‘肠梗阻’现象。”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15日在北京表示,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改革力度逐级衰减的问题。) 为转变政府职能,让各级政府能更好的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国务院实行简政,下放一些权利。报道称虽然中央改革决心大、动作大,但一些地方对改革的担心多、动作小,跟进不力,一些权力,被地方政府截留,出现了“肠梗阻”现象。笔者以为造成这样的原因根本在于“权力”所牵扯到的“权”与“利”的关系。简政放权必然涉及到部门权力的调整,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动了部分人的“奶酪”,遭遇阻力也在所难免。 简政放权,从根本上讲,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助力。是为了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情管好。避免像前期报道的:孕妇4个月内跑社区近20趟未办下准生证;75岁病重老人被担架抬进银行改密码等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例。它能让更多的服务窗口避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规避一些总以为自己高高在上,总以为别人是在“求”自己办事,把职责当权力,把服务当恩惠的官僚主义作风。 简政放权,能让政府不再管“管不了的事”和“不该管的事”。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避免了群众和企业办件事要说破嘴、跑断腿、排长队,有的要凑齐几十个公章才能办成。让其中的一些卡、拿、要得到了公开透明,有效的遏制了权利寻租。因此出现“肠梗阻”现象就在情理之中,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这也是部分地方政府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明放暗不放,把含金量低的事项取消和下放,对含金量高的抱着不放,把管理难度和责任大的事项下放的原因所在。 简政放权能很好的解决“权”大而“利”小问题。能让审批的事中、事后监管及时跟进,不在像以前事前审批,圈一画、公章一盖就万事大吉。对审批后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熟视无睹,甚至为了地方上的GDP,不惜造成环境污染,放任庇护。正如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彰显、公序良俗的维护、环境安全的实现等关涉民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事项做好“托底”工作。 简政放权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阶段的新事物,它的出现,会产生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所难免,相信各级政府只要有信心、勇气、智慧、耐力、凝聚共识,解决好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功”就会在破立之间。(文/鱼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