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遵义市中心城区违法建筑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违法建设的重灾区遍布近郊镇和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其中,存在着许多人恶意种房,套取政府拆迁补贴的现象,脏乱差的“黑楼房”地下交易变格外畅销,异常火爆。(6月10日 人民网)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加速扩张。与此同时,违规建设私房现象也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各类市政公用项目、建设开发项目规划到哪里,乱搭乱占现象就会迅速蔓延到哪里。由于事先知晓了政策,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当地人和外来人,还不乏一些机关干部陡然变身“炒房专业户”,包括耕地在内,凡留有一丁点儿空间,无不占用,用来快速“种房”,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形成了专门的违规建设产业链,出现专业化分工:有生产粗糙而廉价材料的,有施工的专业队伍,有介绍买卖的中介......一时间,楼房四起,却明显的脏乱差。 与这种民间高强度开发对应的却是相关部门低水平的管理,首先没有一支具有执法资格、合法有力的队伍,后盾不足自然“力不从心”,其次,质监、住建、国土、城管、环保等政府部门合力协调办公、能力不强,有审批职能的无管理队伍,有管理队伍的没有执法主体资格,在制止违规建设时相互推诿,年深月久,违章建筑逐年增多。违规建设大都形成既成事实,最终合法化,自然会“引导”群众趋利避害,纷纷跟进。同时,一部分公务员履职不到位,碍于熟人情面任其发展,甚至暗中支持、徇私腐败。 那么该如何刹住这股种房的歪风呢?看到违建就拆除,一拆了之恐怕只是劳民伤财,治标不治本之举,也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如果政府息事宁人,出于维稳再次妥协,被“民意”绑架,必将造成不良示范。此处拆了彼处又会违建,以此循环,也必将给包括土地在内的公共资源、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带来重重隐患,严重危害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只有惩罚,通过加大违建的违法成本和惩治力度,推进居民的法治观念的提高,同时也要追根溯源,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性预测和规划,唯此,“种房”之风才会止于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