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周慧敏、任会斌) 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40%;一张小农机具秧盘的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站就克扣1毛8分,站长还要贪3分;一个售价数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也要拿15元回扣。(新华网) 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拿着国家的扶贫款当唐曾肉,一笔扶贫款,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40%,甚至连三分钱也不放过,着实令人震惊。看来清水衙门的水并不清。 有些“清水衙门”涉及的资金不多,但是腐败行为积少成多,其总量也是让人很吃一惊的。特别是,许多民生资金是救济款、救命钱,这些腐败行为伤害的是最底层的百姓,侵害的是基层群众的利益,危害不可小视,严重侵蚀了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公信力。 “清水衙门”水不清,成了近年来人们广为关注的腐败现象。事实上,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任何一个“衙门”,不论是权力巨大的行政和司法机关,还是我们传统习惯认为的一些“清水”行业和单位,都有可能发生腐败。引人深思,为什么清水不清、净土不净? “清水衙门”何以成为腐败的高发区、多发区?究其原因:一是缺少监督制约,个人或少数人拍板决策,不讲程序,不讲公开。二是岗位轮换少,由于专业技能、地域等客观原因限制,领导和重点岗位长期由同一人担任,容易滋生腐败。 因此,一方面要克服反腐败工作有冷热区分的片面认识,牢固树立权力风险意识,任何部门都要开展廉政建设,任何公职人员都要防范廉政风险。另一方面是要重视关心这些“弱势”部门。对这些部门同样要常提醒、常警示、常检查,部门主要领导和重点岗位负责人也要定期轮岗、换岗,预防滋生腐败。 人们常说,权力滋生腐败,是腐败的温床。哪怕权力再小,单位再穷,一旦监督管理不到位,就会出现“清水衙门”连3分钱也不放过的案件。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道阳光,阳光下,任何部门、任何岗位,都要接受“暴晒”,接受风险防控监督,才不会霉变腐败。只有“晒”出权力,加强防控监督,“清水衙门”才会清水自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