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四川日报网刊载了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同志的署名文章,文章集中反映了“5·12”特大地震发生六年来,绵阳灾区经历了从满目疮痍到涅盘重生、再到活力四射的华美蝶变。 笔者也生活在这个地方,同时,也亲眼见证着灾区的种种变化,确实是一个“凤凰涅槃、破茧成蝶”的故事,确实也是让所有普通群众叹为观止的巨变。正如媒体描述的那样,绵阳灾区的巨变,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是市委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带领全市人民感恩奋进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无穷魅力。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是绵阳灾区,整个四川省都创造性地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赢得了各方好评。群众们普遍反映,“走基层”走出了干部好作风;干部们纷纷表示,“走基层”走进了民心。为何会有如此显著的成效,在笔者看来,是因为他们分清了角色、找准了定位,因为干群关系本就应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不可替代的鱼水之情”,在笔者看来,就是这十二个字“群众依靠干部,干部造福群众”。 那么,笔者认为,坚持“走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无疑是广大党员干部零距离接触群众、造福群众的最好方法。在全党都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如果所有的干部都能够常走基层、常驻一线,卷起裤腿、甩开膀子,真正沉下心、俯下身,实实在在走进群众心里的话,还何愁“群众难题无法解、干群关系不和谐的”局面产生呢? 笔者认为,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好贴群众生活的“服务员”,让他们困有所依。 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对党忠诚和全心为民的宗旨意识,要坚持常到一线、久驻基层,多学、勤学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扎实开展好“联乡包村”、“定期走访”、 “三进三同”等下基层的活动,深入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和需求。民政、卫生、教育等单位的党员干部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好部门自身的特点、优势,重点关心帮扶困难党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问题青年的生产生活,定期不定期地通过资金帮扶、健康检查、结对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对各类家庭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真正形成“群众有困难、干部立即现”的可喜局面。 同时,要成为群众致富的“指导员”,让他们劳有所获。农业、畜牧、林业部门的应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技术过硬的党员干部中选派 “土专家”、“田秀才”、“泥师父”组成技术指导队和科技特派组,通过宣讲富农惠农政策、规划示范村、培育示范点、建立推广区等方式,对农户进行致富理念培训和专业技术指导。特别针对科技含量较高或产业特色突出的种养殖大户,还要做好大量的内宣和外包工作。科技、财政等部门也应给予大量的政策、经费扶持,力争让基层群众掌握更多更优的畜养、种植新型技术,全力促使农户大幅增产增收。 最后,还要当好群众纠纷的“调解员”,让他们烦有所解。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向老领导、老前辈学习处理群众纠纷的方式方法,特别要利用走访调研的机会,多深入到信访问题突出的地方学习实战经验。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定联乡包村、定点帮扶之际,协助村两委给群众宣讲重要精神、普及法律知识、解释政策法规,在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法律知识水平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同时,积极化解群众心中的误解、不满和疑惑,让他们接触正面事、汇聚正能量,不断提升生产生活的精气神。 最后,笔者想说,作为新时期肩负重任的党员干部,只有将百姓所想所盼之事刻入脑中,带着热情、深情、真情到群众困难多、民生难题多、社会矛盾多的地方, 心贴心嘘寒问暖、面对面听取意见、手把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演绎出更多更美的“蝶变神话”。(雨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