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6周年的日子。重返灾区,站在六年前的废墟上,亲身感受并记录着六年来灾区的巨大变化,点点滴滴展现着灾区创造的奇迹。曾经伤痛的土地在五月的阳光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5月12日 四川在线) 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9.5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此次灾难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如今6年时间已经过去,6年时光,虽然淡化了分离的悲痛,平淡了惊恐的心灵,但回头看看那些舍己为人的年轻干部、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人民子弟兵,以及积极自救的群众,他们在用生命写下感动的同时,也坚持在灾区执着筑梦6年,使如今的灾区重焕生机。 6年时间足以度量出一个伟大国家执着筑梦、坚定前行的成长轨迹和巨大跨越。在震后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以及产业结构开始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从区域经济发展到民生工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汶川自己。灾区人民坚强自立,积极勤劳的用双手在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新的标识,一点点的改变着曾经那破碎的家园。截止目前为止,报道称“汶川全县已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全县有农家乐、乡村酒店5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00余家。 在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灾区为什么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质量建设起来?在全国各地干部和群众的支援帮助下,团结就是力量得到了真正的体现。6年时间里,各地支援的干部和群众抱着打持久战、攻坚战的精神,和灾区人民团结一致,充分激活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力量,做到和衷共济、通力协作,使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仅见证了汶川“废墟上崛起”的光辉历程,更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汇聚起了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强大合力。 虽然灾难已然过去,但灾后重建的那种精神不会丢。那些意志不垮、忘我奉献的干部和群众精神,始终直面挑战、真抓实干、顽强坚韧的作风,值得国家和人民接力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