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纪委常委、市预防腐败局副局长李彬做客“廉洁成都”在线访谈,就“深化作风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这一话题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李彬介绍,专项治理开展以来成效明显,全市有12000多名县处级以上的干部,包括县乡领导干部住了下来。纪委和组织部门将适时开展监督检查,对规定执行不好的将进行批评和点名通报。(5月4日《成都日报》) 随着各地区干部交流力度的加大,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任职的现象已不鲜见,而“干部走读”的问题也逐步显现。所谓“干部走读”现象,本意是指异地任职的干部每天都要从工作地返回异地居住场所的情况。下班回家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却因工作需要或者客观条件不具备仍然每天回家,那就得另当别论。这里所说的“干部走读”现象就是后一种意思。 干部为生活方便就让工作单位长期唱起“空城计”,试问这些干部,你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何处?把干部的工作和责任又置于何地?把党的群众路线又放在了哪里? 干部走读,丢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造成的是不好的影响。可喜的是,成都市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继去年12月下发《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后,今年3月,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深化领导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纪委和组织部门适时开展监督检查,对规定执行不好的将进行批评和点名通报。 其实,为什么治理“干部走读”现象很难?关键的就是制度的执行和贯彻不彻底所致。对于作息时间,各个地区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一些地方却总是执行不下去。个别领导或者相关部门对“干部走读”现象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其当做所谓的“人之常情”,认为不好管、不方便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走读之风”。同时,走读干部也似乎“有恃无恐”,认为自己是“理直气壮”,只要没有人来查处,自然是“得过且过”。 干部走读,败坏了干部形象,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也丢掉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其害甚剧。要消除这种现象,除了进行教育以外,建立健全制度是重要一环,而制度的严格执行才能给给“走读干部”套上“紧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