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缘何成为“闹心工程”?记者进行了调查。(4月4日,新华网) 的确,在公车消费居高不下、公车改革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公务自行车的推行无疑是件好事,对于减少公车消费、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等都大有裨益。但是,目前面对日益庞大的汽车数量,公务自行车的推行还是非常艰难,效果也非常有限。 然而,推广了公共自行车后,“民心工程”却变成了“闹心工程”,而公共自行车启动之初却是另一番景象。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满足“最后一公里”出行要求。首批2万辆公共自行车一推出就被热捧,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抢而空”。最高峰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 不得不说,现在私家车太多,出门堵车、抢停车位都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自行车作为公务车,既能节省公务经费,又能对市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试想,如果大家不走太远都骑自行车的话,是不是既能缓解社会的交通秩序,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氛围?然而,这本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对于机关公务员人员长期坐在机关办公室,身体缺乏锻炼,骑自行车更是一个锻炼身体的“利器”,也能更好地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但是,事与愿违,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4年后却成了闹心的事,这大概还是与政府的投入有关系,这种公共自行车的优势优势在于“免费”,也正因为这样的优势,使得直接负责此项目的公司在资金上的管理不到位,试问,如果经营此公共自行车的公司面临财务困境之时,还会继续投入资金么?答案不言而喻,因此,公共自行车项目就必然会陷入困局。 显然,基于全国各地的交通状况和提倡环保、例行节约的目的出发,都应将公务自行车长期推行下去。各级政府要重视自行车出行在公共交通中的意义,使骑自行车出行者有路可行、有章可循。同时,还须对这样的政策倾向更多的政策扶持,才能真正将公共自行车推行起来。(刘洛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