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如何用好管好,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然而,贫困县一般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扶县”与“扶民”两层皮现象比较普遍。去年年底,审计署公布的对19个贫困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也显示,几乎所有的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跑冒滴漏问题。(据3月19日中国新闻网) 国家的扶贫政策、专项扶贫资金本来目的就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扶贫对象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因为戴上“贫困帽”,国家资金来得容易,也成为了很多官员贪腐的重要原因。一些扶贫资金到村到户项目点多面广、地处偏远,监管难度大和成本高,甚至执行制度不严、管理不到位,重资金争取、轻监督管理,从而一些单位和个人顶风作案“享受”国家资金。 因为扶贫资金来得容易,用着也不用担心。导致现在很多地区宁要“里子”不要“面子”,开始把眼光瞄准国家级“贫困帽子”。而一旦戴上这所谓的“贫困帽子”一旦戴上就不曾想把它摘下来。 在国家的大力扶贫帮困的大量政策下,扶贫资金当然“络绎不绝”,更使得一些本来不贫困的地区,为了将这钱用掉,不惜花大价钱修豪华办公楼、豪华宿舍。因此就有了前段时期,各地纷纷曝出修建豪华办公楼的新闻。 毋庸置疑,扶贫资金确实是国家的一项好政策,确实能给贫困农民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对产业项目和公益项目的专项资金扶持。然而也正是有这些好处,成为了“图谋不轨”的官员们的发财梦,一心想往贫困的圈子里钻。不仅能图意地方财政上日子好过,可以有财力搞产业项目,更多考虑的还是个人收入、福利待遇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一些扶贫资金项目,瞄准穷人不够,减贫效益较差,资金的挪用、渗漏、流失问题却不小。这些贫困县扶贫资金跑冒滴漏、被挤占挪用的普遍乱象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整治扶贫资金乱象就必须制度和监督给力,研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且严格落实。 加大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和检查力度,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加强外部监管。引入第三方监督,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还要引导扶贫对象成为监督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将扶贫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