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媒体近日报道称,上海市相关部门向市政协部分委员通报了关于此轮“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关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内容是,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将退出高考统考,变为社会化考试,有望打破“一考定终身”。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教育部总体方案公布,报经教育部审批后方可公布,但不排除上海等地已根据此前公布的相关改革思路精神,先行制订方案草稿。(新京报2月13日) 而在去年底,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曾表示,教育部即将完成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制定,将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计划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还将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对比教育部领导所谈的高考改革思路,上海的高考改革思路与国家高考的总体思路高度吻合。而此前北京已经公布的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经明确降低英语分值,实行一年两次考。 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扩大学生的考试选择权、学校选择权,扩大大学的招生自主权,落实中学的办学自主权,目前的改革方案能否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待观察,这需要教育部门、各级学校,正确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到的高考改革精神并贯彻落实。而在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也极为重要。一方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必然会根据高考方案所带来的教育需求变化提供新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教育培训机构以何种理念、方式来提供教育服务,也影响到高考改革的成效。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培训机构都面临社会舆论“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质疑,这其实并不是教育培训机构的问题,因为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它首先必须满足社会的教育培训需求,不然自身的生存都会有问题。而社会的应试教育培训需求,不是教育培训机构制造出来的,而是应试教育体系制造出来的——为了让孩子在高考中考出更高的分数,进入理想的学校,家长不得不送孩子进培训班。这其实也给教育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有的家长要求培训机构必须做出提高多少分数的承诺,而教育培训机构为争夺市场,也不得以承诺提分来招揽生源,这种承诺把教育的功利化演绎到极致。 据笔者了解,针对北京已经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有的培训机构已经针对目前的初中生(2016年以后的高考升学者),涉及针对英语的新的培训方案,培训的目标,是让学生第一次参加英语测试(一年考两次,每个学生三年可考6次)就获得满分,而如果第一次不能获得满分,则继续培训,以在下一次向更高的分数冲刺。如此一来,英语一年多次考的改革,可能非但不能降低学生的考试负担和压力,倒是为培训机构制造了新的商机。出现这种情况,是高考改革不彻底、社会的应试思维未变,家长、学生还是冲着考试分数而去导致的。 笔者并不赞成培训机构依旧按应试的思路来提供教育培训服务,而应该意识到到推进个性化教育、多元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大势所趋,因此,应给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的教育培训选择。客观而言,目前的高考改革措施,由于还未涉及到招考分离这一核心命题,并没有构建起中学自主教学、大学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全新高考格局,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思路还会长期存在,家长、学生也可能围绕高考核心科目来学习,想的还是如何考出更高的分数,但是,改革毕竟为学生增加了一定的选择空间,这包括考试的选择——英语科目的多次选择,少数试点自主招生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选择;学校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今后招生方式将不同,比如高职高专的招生,将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以中学的学业成绩为基础进行申请。 因此,针对这样的选择空间,教育培训机构应拓展个性化教育。记得多年前笔者曾参加学大教育举行的首届个性化教育论坛,在这次论坛上,学大教育谈到多年来对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努力做到把单纯对成绩提升的追求,上升为成长、成才的素质教育内涵,多位专家都提到个性化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出路,也是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出路。但毋庸讳言,目前的个性化,主要还集中在知识学习层面,采取适合每个个体的学习方式,提高其学习成绩,而真正的个性化,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提高。 这一轮高考改革,英语科目的改革是重点,虽然相当数量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在测试中获得高分,但必须意识 到,重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已不可逆转,可以预见,英语测试将更关注学生的英语能力,另外,在未来,我国大学的自主招生试点学校、试点名额将进一步增加,自主招生的大学将在面试考察中关注学生的听说能力,针对英语的个性化教育,需要从个性化提分转变到个体化提高能力。 为此,笔者建议,个性化教育的倡导者,类似学大教育这样的机构,有必要牵头再次召开个性化教育论坛,针对高考改革,分析教育培训机构的改革责任和使命,这也可促进教育培训机构转型,深入推进个性化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