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答《天津日报》记者王垚懿问。 王垚懿:站在家长和学校的角度,能否讲一讲问题教材对育人的不利影响?出现错误时该由谁纠正?
叶开: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下,教材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语文教材甚至有决定性影响。在教材的编写上,教育思想(是培养个性化差异的人材还是千篇一律的螺丝钉)有决定性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材。
其次,在教材编写人员组成和教材选文、出版编辑校对等环节上,都应该由国内一流的学者、 参与。我曾多次撰文呼吁首先提高教材编写者水平,但各地教材编写组成人员都不尽如人意,教材选文问题更多,并不能体现出一流水平,很多选文都难说及格。所以我曾比较尖锐地说:语文教材在孩子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喂给他们垃圾。
教材出现低劣错误的问题由来已久,不仅人教版,其他各省自编教材也问题深重,因为制度性原因,也因为教材编写者水平的原因,一时无法破解此恶循环。
在此认识上,学校、教师、家长都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而把语文学习的目光放得高远,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作品。如同很多有反思精神的家长和教师已经做的那样,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要学会自觉地为语文教材挑错。并且,还要态度坚决地“离开”语文教材。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进行长期的有效阅读积累。
王垚懿:教育者和家长是否该关注孩子的教材,该如何关注?该不该及时纠正错误?
叶开: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认真关注孩子的教材并及时指出并纠正这些错误,因为这些教材错误对孩子的影响太大。有各种差错的语文教材不是“真理集中营”,反而而是“谬误传播者”。我们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思考、整合、改进教材问题,是一个好的方向。不应再迷信语文编写者这些“语文专家”,而是大家——父母、教师、学生——都一起来为教材捉虫。
王垚懿:您觉得纠错的尺度该怎么样把握?似乎孩子并不会关注到教材配图的错误,而配图错误也未必影响孩子的学习,您认为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叶开:过去家长和教师都十分“迷信”教材,以为这是权威专家编写出来的权威教材,肯定不可能出现错误。现在各界人士指出了语文教材的各种错误中,严重的错误是弄虚作假、肆意篡改、非法剽窃等问题,导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材产生了新的认识。配图错误肯定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但某些“不影响”的借口,真实意思是不影响考试成绩。进入到二十一世纪还是这种思路,实在匪夷所思。不管配图错误是不是影响孩子学习,但是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意味着教材出版者、编写者不仅水平低劣,而且缺乏职业道德操守。这样的低劣教材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王垚懿:您认为这类问题应该如何根治?
叶开:语文教材的根子在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要根治就要朝这方面反思,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王垚懿:您认为造成人教版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谬误频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针对国内教科书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能召回错误课本、无公示、缺少监督),您觉得应该用哪种方式纠错才是最行之有效的?
叶开:造成人教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谬误频出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教材出版的垄断”,其中或许还有业界很多人指出的既得利益相关问题。很多出版社依靠出版教材和辅助读物赚得盆满钵满,而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部分,把教育当做生意来做,是最危险不过的。
人教版这次破天荒地为出低级错误而“道歉”,我并没有看到其中的诚意,而只能理解是一种“公关”行为。这也是把“教材”商品化的一种典型行为,也是“物化”世界的一种令人无奈的举动。我们总以为教材是不能“商品化”的,起码不应该完全垄断性地“商品化”,而是要“市场化”地商品化,允许更多的非教育出版社、更多的专家、学者、 自发地参与编写各种风格的教材。
在当前的体制下,教材编写和出版的低级循环僵局几乎无法破解,也不可能出现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优秀教材。唯一出路就是真正地开放教材的编写,各地教委不再以行政管制、不再以指定出版社垄断等的方式来做教材出版。
教委可以组织“语文教材专家委员会”来对不同的教材评估,打分,审定,但不能以行政命令来管制。这样,慢慢可能形成良性的循环,让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 进入教材编写领域,相互竞争促进,由专家委员会、家长、教师、各个校委会公正地比较挑选,从而沉淀出真正的优秀教材来。
从现代教育经验来看,教材的重要性应该降低,甚至”去教材化“,不迷信教材。语文必须多读、多思、多写,别无他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