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师在群里征求大家的意见:“各位老师好,我有个情况请大家给分析分析。我女儿6岁,学前班,爱读书。她的老师最近反映她让课爱说话,老师说了也不听。考试每次都一百分,老师也说她各方面表现挺好,就是上课说话让老师头疼。老师给我说过两次以后,我就罚她一周不许看动画,只许看《三国演义》。现在上课说话的习惯虽有所缓解,可我与女儿的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了。请各位老师帮我分析一下我女儿上课爱说话的原因和我的惩罚方式好吗?” 有老师开始在群里发言,但我一看这个问题,我就猜也许不是孩子爱讲话,更不是孩子有多动症,而是孩子懂了教师所讲的内容无趣而教师又没有及时让孩子展示自己的才能,孩子以此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关注。于是,我私下给这个老师发了一个短信:“你要找到孩子讲话的原因,是不是她什么都懂了。然后建议这个教师看自己博客上一个解决这类办法的文章——《反弹琵琶、化腐朽为神奇》。”当然,也有老师纷纷在说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一个老师说:“在家的时候,你和孩子讲话的时候,一定让他看着你的眼睛;适当的时候,制造一次他不注意听,引起什么后果的事。”但我不这样认为,一个能上课讲话而且考满分的学生,应该是故意为之,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引导这个孩子走出这个不好的习惯,以及让他认识到这样的行为会妨碍老师上课和其他学生学习。这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过多久,这个征求意见的家长又开始发话了:“我有一个想法,请大家给看看可行吗?女儿说她老师讲的她都会了,我想让老师给她布置额外的任务:比如背弟子规什么的,回家妈妈检查。”一看这个问题,我就知道自己猜对了,孩子是故意,现在要做的就是刚才我想到的问题。当然,这个母亲自己提出来的方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根本达不到多少有效的效果。毕竟,老师要面对如此多的孩子,而且都是一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单独来照顾你的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很多时候,教育不能全部寄托在教师身上,也需要有家长的付出和努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校结合。
因此,我告诉对方,把这个问题倒过来思考,也许就能解决问题。我说:“你只能自己给孩子调节,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找到问题所在;然后自己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甚至自己利用闲暇时间教孩子,第二天让孩子再到老师那里去展示,也许,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展示欲,真正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否则,是不行的,而且,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赞美教育。毕竟,赞美教育并不只是靠嘴说,而是要通过创设一些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所在。”那个看到看到我这样说后,也许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试着这样去做。
这样让我想起了06年在“成长网”某个家长发起的《裸体画风波》一样,我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回答,建议对方自己去和孩子沟通与调节,除开这个办法之外,没有任何能解决的方法。结果,当时又让我猜中,及时当时我的文章没有被《成长》杂志刊发,但后来这个家长私下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在几年前,通过自己的努力,孩子已经走出阴影并没有受到影响,且成绩非常好;但如果当时母亲的家庭教育没有跟上,没有及时给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也许,这个孩子永远会被打上一个“小流氓”的标签,并开始走向堕落。这也是我让这个老师看《反弹琵琶、化腐朽为神奇》一文的原因,希望她能够从我说的问题中获得顿悟、开启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就需要学校教育顶上来,从中做到孩子与父母、教育与学习之间的桥梁;当学校教育解决不了某些问题时,就需要家庭教育随时作为教育主力跟上来,消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麻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提出幼儿教育无差生的道理所在,因为,一旦这个时候,某一方面的教育缺失,必然导致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直到走向教育的反面;相反,此时如果另外一种教育力量能够随时跟进来进行及时的引导,必然会促进孩子大发展。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谈家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家校教育是一种互动、一种联动。当家庭教育失去作用时,学校教育及时跟上;当学校教育无助时,需要家庭教育力量发挥作用。很多孩子没有教育好,就出现在家校教育没有做好有效的配合、互补上,让孩子的心理空间失衡而找不到方向,从而迷失自己。一旦教育解决了家校教育的互补与联动问题,问题学生、差生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也能让很多这样的学生转化过来,一切,都看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的力度,以及是否找到教育的着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