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亡事故频发,如6月16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4名孩子溺亡;6月18日,河南省信阳市魏岗乡3名孩子溺亡;6月22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5名孩子溺亡;6月23日,湖北省宜昌当阳市两河镇两河中学6名刚参加完中考的初三学生溺水死亡,6人全部是独生子女;6月26日,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文青村发生一起惨剧,3个同胞兄妹在村口池塘溺水身亡……这些出现意外的孩子大多是身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基本不会游泳。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只得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对于失去孩子的家庭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悲剧。
为什么每年暑假各大媒体、相关部门都提醒注意安全问题,留守儿童溺亡的悲剧还是屡屡发生?这样的悲剧,刺痛着我们麻木的神经,我们不能光陪着掉眼泪,声讨没看护好孩子的爷爷奶奶,责怪外出打工的父母,而是应该呼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探讨如何终结此类悲剧的发生。
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的生活。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身边。电视媒体人肖俊利认为,某些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里有经济上的特殊原因,无可厚非;父母在外,孩子的安全就基本上维系在亲人与老家临近村民的手里,还有些与之相应的硬件设施与软件管理对孩子们的生死存亡有重大关联。试想,如果村里能有安全的游泳池,孩子们是不是就不会跑到河边去玩耍?如果容易出事的河塘水库旁,能有防护栅栏等措施,意外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如果这些孩子会游泳,出意外的时候是不是至少能够自保?如果留守村里的亲人与乡民们能多点责任心,当孩子在危险地域玩耍时及时警戒并阻止,是不是可以有效避免很多意外的事故?如果放开户籍限制,父母可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在城市里上学,是不是就不会有这种悲剧的发生?我们不能让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最后却连自己拼搏的动力——孩子都保不住。
可是,没有如果。正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受教育的条件,获得稍微充裕些的物质生活,更健康快乐的生长,年轻的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只得暂时搁置照顾孩子的责任。而那些父母们难以想象与接受的是,各种客观因素随时威胁着自家孩子的生命可他们却无能为力。如果农村安全公共设施建设不足以及人文管理缺乏的现状不能得以改善,恐怕难以避免惨剧又一次次地降临在那些祖国花骨朵的身上。因而,增强农村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很有必要性与紧迫感的民生服务。
在策划人兼评论员徐高栋看来,诸多留守儿童溺亡表面上是偶然事故,但其实是他们客观生存环境与人文关怀的漏洞造成。农村公共建设滞后成为留守儿童的生命隐患。农村里没有游泳设施,农村校园里也没条件开设游泳课,那些不会游泳的留守儿童,在意外发生时,往往无法自保。同时,留守儿童身边的成年人对他们监管不严或者缺乏关心,也成为那些孩子们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诸多不利因素的恶性循环,造成了留守儿童溺亡惨剧的不断发生。假如,留守儿童们能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且拥有一个专业化服务管理的空间,大部分的不幸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尽管我们没办法短时间内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多关心留守儿童,加强易出事河流池塘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大对孩子的看管和安全教育,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也能减少此类意外悲剧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