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新生入学即将开始,伴随着的又将是一场新生分班“考验”了。 最近几日,我频频地接到朋友打来的有关不同层次孩子入学分班的电话,希望我能帮助给孩子分一个好班。我乃一个普通老师,哪能掌控孩子的分班之事。以此笑回朋友,朋友言语中几多无奈与叹息。
其实,儿子今年刚刚考上了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我也是一位高中新生的家长啊!在朋友们不断打电话“骚扰”我的同时,我也按捺不住做家长的情绪,向儿子即将要上的高中的一位老同事咨询有关高一新生分班的事宜。同事的回答让我纠结的内心一下子变得很坦然。原来他们学校以前分班完全人为掌控,其中的人情关系网相当浓重。但是,从三年前开始,在老师们强烈的要求之下,校长出台了先分班,然后再让班主任抓阄的策略。这一策略深受老师们欢迎。这样一来,基本上杜绝了家长们为分班托人说情之路,更为大快人心的是老师们再也没有了为分班不合理带情绪上班的现象。我想,在这样的举措之下,作为校领导在每个班配备科任老师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尽量地使其平衡。
在我以前所在的学校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实行了这一做法,然而,在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好多学校在新生入学分班之事上竟然还在搞人情化,真应该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
不可否认,一个学校内的老师能力及水平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实事。作为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一个优秀班主任的班级,并且科任老师都是优秀老师,这也是正常的心理期待。可是,这样下去,不是出现了老师的两级分化了吗?这可不利于学校整体的发展,更不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和谐发展。一个有发展眼光的校长,他会合理地分配科任老师,让老师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和谐发展;他会在新生分班之事上给每一位老师以尊重和信任。反过来想,老师们在起始年级就能够拥有这一份尊重和信任,能不更努力地去工作吗?
如果学校没有施行新生分班抓阄的策略,在新生还没有入学之时,家长就会通过各种人情关系去触摸分班的神经。现在的家长神通广大,几乎没有他们找不到的人情关系。作为学校的领导及老师只能卷入这一场分班的旋风之中了。而在这一切“考验”之中,有谁又想过给还没有入学的新生造成了怎样的心理问题呢?也许你可能会说,中国的教育何时见过其公平与公正?
很多时候,孩子在校的某些“自我优势”我认为是由家长和老师促成的,而这种“自我优势”恰恰又成了孩子积极成长阻碍者。在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孩子已经感觉到自己的父母有通天的本领,能够左右自己所进入的班级,在心理上已经多了一份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其实逐渐地就成了孩子看社会、走入社会的一个切入点——社会中的某些规则原来是可以人为掌控的——也许他们以后也就成了规则的掌控者。
欢迎新生入学是一个学校给新生呈现最美一面的过程,而作为一位新同学,更期望走入一个公开、公平的新环境,让自己在遵守规则之中自由地发挥聪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