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和难堪!大学学历宅男一宅14年后被饿死
时间:2012-03-19 23:11来源: 作者:蔡立博 点击:
次
大学生王小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离奇而悲惨的结局呢?人们怀疑他是不是患有精神上的疾病?而据同村的老人回忆,王小林说话清楚,一般人还说不过他,原来打牌、下棋像模像样,而且和人们谈论时政时有板有眼、有理有据,根本看不出他有精神上的疾病。如果王小林没有
1995年王小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专教书。由于不满学校的安排,没多久,他就不干了。回到家,王小林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有一次,因为干活的事,他与母亲发生争吵,甚至将母亲打成骨折。对于儿子,母亲也失望了,住到了女儿家,一住就是14年。
此后,王小林无人管束更加懒惰。他不做事,整日在村里闲逛。想吃东西,就到别人家菜地里拔点菜。他姐姐每次回家,都给他买些吃的。家里东西吃完了,亲友看他可怜,有时给点钱,他买方便面度日。
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去世的,疑是饿死。
看到这则消费,真是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惊,一个堂堂的大学生竟然毕业后放弃工作,宅在家中长达14年,而且最终以悲剧收场,但是又对这个正直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的逝去感到无比的惋惜。
说实话,1995年毕业的大学生比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压力小多了,当时还可能是包分工作,毕业后能端上真正的铁饭碗,更重要的是那时的大学生稀缺,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比现在的高多了;那像现在的大学生面临这么重的就业压力,即使就业了相当一部分的收入还比不过打临工的。而王小林这名大学生毕业后因不满学校安排的工作,便辞职宅在家中,最终以悲剧收场,我们不知道王小林长时间宅在家中是想和学校搞消极对抗,还是另有它因?按常人的思维,如果不满意学校安排的工作,首先向学校反应,看能否给自己安排一个满意的,如果确实不行,要么硬着头皮干下去,要么主动辞职重新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万万不能认定学校安排的工作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自己的唯一的工作,更何况1995年那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要比现在小很多。
大学生王小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离奇而悲惨的结局呢?人们怀疑他是不是患有精神上的疾病?而据同村的老人回忆,王小林说话清楚,一般人还说不过他,原来打牌、下棋像模像样,而且和人们谈论时政时有板有眼、有理有据,根本看不出他有精神上的疾病。如果王小林没有精神上的疾病,完全和一个正常人一样,那他的悲剧又给我们说明了什么,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据王小林的启蒙老师回忆,小学时,王小林非常聪明,很有悟性,成绩一直很好,一次数学竞赛还考了全县第三名,而且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当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中学老师回忆,他的字写得好,成绩也很优秀,后来考上郧县一中。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王小林学习成绩是一直很优秀的,而一个成绩优秀,人们对其充满希望的学生为什么毕业后会做出大相径庭、截然相反的事情来?王小林因与母亲发生争吵,甚至将母亲打成骨折,从他对母亲大打出手可以看出王小林缺乏最起码的应有的道德水准。而这也是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结果,在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往往忽略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学生被培养成了一个个木讷的考试机器。而这时的学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不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很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自小塑造了扭曲、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
人们常说:“勤能励志,惰能消志”。从王小林宅在家中我们看出他是变的越来越赖,最后生吃蔬菜,再到最后被怀疑饿死。在我国大部分的家庭里,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过渡溺爱,当小皇帝一样的伺候着,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生活,往往忽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这样长时间的过着舒坦的生活,也渐渐的助长了孩子的惰性。以至孩子长大以后产生了对父母严重的依赖性,走上社会觉得很难适应,总是想办法逃避现实。
大学生王小林的悲剧已经酿成,还是希望教育改革能早些到来,早日实现素质教育;家长们也要改变以往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小时候多经历些风雨,长大后才会见到更多的彩虹。从而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