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枝江三中正式使用该校教育科学研究室研发并由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校本实验教科书《语文·宜昌 作品欣赏》。 这部教科书共29万字,由该校语文教师覃明才编著,其体例分为“诗歌之部、小说之部、散文之部、杂文之部、影视之部、文化之部”,书中遴选了黄声笑、鄢国培、刘不朽、符号、映泉、李华章、张泽勇、韩永强、温新阶、陈宏灿、吕志青、蒋杏、张道清、力人等当代宜昌 的作品,通过对他们创作道路、艺术成就和风格特色的分析和评论,展示了宜昌当代文学创作的基本面貌和特点。这部区域文学类乡土教材的诞生,被专家、学者称为“在宜昌、湖北乃至全国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宏大的构想:源于新课程改革 覃明才老师是宜昌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湖北省优秀中学语文教师。2009年秋季,湖北省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他便有了一个宏大的构想,就是组织老师们编著一套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校本教科书《人文与科学》。当时,该校校长郑信科提出要“稳步推进、不断创新、形成特色”,并由覃明才老师组织校本教材研发。随即,他着手起草《校本教材研发策划书》,此策划书对校本教材的基本定位是以楚文化为基本背景,共15个科目13部113个课程,涵盖各类新教材四个模块领域,供各个学科与必修、选修I教材配套使用。 独创的编著:基于构想与现实的矛盾 编写15个科目13部113个课程这样一个宏大的构想,与现实是有很大距离的。当覃老师将策划书亮相时,引发了不少议论,更多的是望而却步。覃老师决定采取“分部推出”的方式进行,一方面组织部分老师编写另外两部教科书,一方面谋划《宜昌 作品欣赏》的编著事宜。 一个农村教师编著一部文学类的教科书谈何容易!既要准确把握众多 作品,又要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也还涉及编写体例等因素。然而,覃老师没有胆怯。他首先想到,宜昌有不少著名 ,有的在中国当代文学界都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进入必修教材,但也不乏精彩华章,通过教材的形式,让学生从敬重宜昌 起步,走进宜昌 ,学习他们的风范,传承地方文化,共同掀起一个宜昌“文学接力”的运动,推动宜昌文学的持续发展,为繁荣祖国的文学事业而贡献力量。同时,设计编写《宜昌 作品欣赏》,其意义更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放开思路,发展个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艰苦的写作:在于对事业的执着 覃老师写作这部书,除了对地域文化的敬畏,更在于对事业的执着。2010年4月21日,他初步确定了入编 和脚本凡例,开始在自己原始积累中寻找资源,同时联系 寻求支持。 他的写作常常只能在深夜进行。他是学校中层干部,除了教学,他还分管教育科研、教学督导、文化建设、教育宣传等工作。每天下班回到家中,要安顿好偏瘫的父亲、生病的老婆和三四岁的孙女(儿子儿媳在外)后,才有了自由写作的天空。大到文本结构的设想、每个部分序言的表述、每个课程的选点规范与新课程标准的同一,小到文字、标点符号、 姓名、图片使用与 意愿的融合,他都不敢懈怠,反复沉思,反复对照新课程标准与必修教材,反复征求 本人的意见,务求精准为要。他说,在写宜昌当代文学史的时候,在宏大的宜昌文化、文学史迹中发掘,淘洗,过滤,筛选,仿佛血管中有汩汩的响声,就像农人面对丰收粮仓时的歌唱,又像暴风雨即将来临时远天的雷音。一个极其庞大群落中的宜昌 ,就像苍穹中的星辰,每一颗在他的眼前都是那么耀眼夺目。 强烈的反响:因于独行者的脚步 令覃明才老师没有想到的是,他迈出的脚步会在宜昌地域产生强烈的反响。2011年5月23日下午,宜昌市 协会、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为该书举行了首发式暨研讨会,20多位宜昌文学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符号、李华章等宜昌著名 、枝江市教育局、枝江三中负责人和多名宜昌名师参加了研讨会,会上, 、学者、教师们对此书的实用性、文学意义和教育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此书的出版发行,既是宜昌文学界的大事,对促进本地文艺创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宜昌语文教育界的大事,是宜昌市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此书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一个补充,作品选择恰当,片段赏析实在,知识讲解灵活,练习设计新颖,它可进一步帮助学生扩大眼界,拓宽阅读范围,丰富文艺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尤其是提高故乡情感境界。 该书的问世,填补了很多学校乡土教材缺乏的空白,为乡土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宜昌的情感,也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新的选择依据。著名杂文家符号称赞此书是润物无声的“心田工程”,是对“说教崇拜”的一种回敬,是对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教学实用主义的一种诊治。与会人士认为,此书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育学生们的故乡情结,并传承宜昌的本土文化,其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教材本身。(楚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