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什么是“市”?

时间:2010-11-04 23:10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南峰居士 点击:
什么是市,在中国,这个标准与概念,以及在一系列的市设制上,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至少象我这样(不知是多数还是少数),以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已经走入误导、进入怪圈了。 所谓市,直面的含义就是集市延伸形成的。中国词典里说,城市,就是人口集中,工商

  什么是“市”,在中国,这个标准与概念,以及在一系列的市设制上,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至少象我这样(不知是多数还是少数),以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已经走入误导、进入怪圈了。
  
  所谓“市”,直面的含义就是集市延伸形成的。中国词典里说,城市,就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然而,看看中国的市制设置,上自直辖市,下至县级市,无不与此格格不入!
  
  纵观世界各国(不含中国)城市,无不是上述定义的诠注,而只有中国(当然台湾省例外)等极少数的国家不是这样。试想想:中国的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几种市的概念,无不是整域为市!把广阔的农村地区也列为市了?所不同的是,直辖市中可能农村的人口比例较小而已。而地级市,本来外国也有这样的建制,但外国也是集市带着极小的郊区(农区)为整市的。而县级市则更荒唐,也许县城人口多点、经济稍好一点,就可改为市了。一个县级的格尔木市,面积居然有12.4万平方公里,而其总人口充其量也就是十万上下,而且近年又美其名目为“副地级市”,真是哭笑不得。
  
  目前,在中国大陆,市的行政级别可说是世界一绝。大约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副地级市、县级市等等。如不出意料,将来必有另一级别的市出现。这可能也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吧?
  
  国人经常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高,确是事实。但想一想,一个日本国,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城市个数近七百个。而诺大的一个中国,城市只有600多个。试想想,中国就是把所有的县都改成市,能有多少个市?其城市规模如何能赶的上日本?显然,就是我们“市”与“市制”概念的模糊与市设置模式的不对了!
  
  回顾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市”设置的历程,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建国伊始,市建制较少,基本上是维持民国时的“院辖市”与“特别市”。建制市数量,本人没有统计,只知道数量极少,而且它们管辖的地域面积也小,倒真的是人口集中的地区。
  
  1951年,中国出现第一次设市的小高潮。而设置市的地方,一般是原经济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原“府、州”驻地。这批市的设置,行政级别是县级市,隶属于所在地区管辖;而且,一般就是地区行署所在地。它们的管辖范围,一般就是城区,及环绕城区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乡镇。如福建省的漳州、泉州;四川省的内江、万县;江西的景德镇等市。这些县级市的出现,相对比较合理,它们一般只是适域市,而且一般是地区行署、市政府及附廊县的县城所在。(当然,这些附廊县城,随后陆续搬迁至郊外)
  
  而从1951年到1980年之间。市的设立,明显是一个停滞不前时期,只有极个别市出现。一般是那些新兴工业开发而衍生的市,如大庆市,三明市等。然而,到改革开放之时,市的设立也赶上潮流了,这期间出现的一些整县改市现象,就是一个很不好的开端,也为下一步“城市化”速度加快,种下了不良的种子。
  
  8**83年开始,中国的市制又一次进入的高潮。而这回市的设立,与以往却有明显的不同。全国掀起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撤地改市运动,就连极具民族自治色彩的内蒙古自治区的盟也加入改市运动。改革开放之时,全国有地级行政单位大约是332个,到今天止,除了极个别的民族自治州没有加入改市运动,全国的地区,除了老少边屈指可数的十个左右(大约十五个左右,不想细算了)。大部份的地区、盟已经改为地级市了。而中间,自然也少不了个别整县改市,‘趁火打劫’升为地级市。故目前全国地级建制已经超过340个了,请大家记住,340个地级建制!
  
  撤地改市正在进行之中,伴随其左右的,就是整县改市运动。这时,就名正言顺的出现了“县级市”这个新名词了。一些原先欠发达地区的县,因经济发展,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达到了规定的指数,当时好像国务院规定是生产总值达20亿元、县城(镇)人口10万以上,便可以获得改市建制待遇,县长、县委书记改当市长、市委书记,但级别不变,依旧是县、处级,依旧归地市上级管辖、领导。应该说,当时中央政府这一项规定,目的是为了肯定、激励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县级城镇向现代化中小城市发展,一些地方的县经过改制成为县级市后,县城的变化巨大,例如江苏的昆山、张家港、常熟、江阴,浙江的萧山、诸暨、余姚,广东的中山、东莞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注:中山、东莞等就是趁机升级的)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一种重城市、轻乡村的观念,尤其是“县级市”的出现,使一些政府官员认为,凡是称县的地方,是属于欠发达、不发展地区,是“乡下”,而改为县级市后,便成为“都市”,是发达地区,面子上好看。因此,有些县级官员便想着县改市,当市长、市委书记,而不屑于当县长、县委书记,于是,便千方百计动脑筋改市,有的县,根本连县城也没有,如苏南原先的无锡县、吴县、武进县等,因经济指标早就超过改市标准,便全力以赴“攻关”,把县城搬出所在的地级市,另造新县城,让其人口膨胀,最后终于县改为市,县长、县委书记们终于过了一把市长、市委书记瘾。然而,它的背后便是大片农田丧失,有的成为马路,有的成为广场,像原武进市的市府门前广场,竟可以与天安门广场媲美,据说还在广场西南角另造了西花园(公园)。而有一些经济指标虽达标、但真正财政实力并不强的县,为了改市,也大搞形象工程。其实,这些县即使改市了,与昆山、常熟、江阴、萧山、中山等县级市的现代化程度、市民素质相比,又何尚是同一亇级别档次?而名称上则出现了“吴县市”这样不伦不类的又像县又是市的怪胎。
  
  随着地改市运动的“即将”“终结”-----毕竟还有十几个地区及盟尚未改市,以及这些年来,县级市审批工作的暂停。(在这里,不能不说明,五六年来,国务院只批了三个县市,均在新疆,而且直接隶属于自治区政府,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再是整县改市,应当说,均是局部改市,称其为适域市较为合适。此话题后叙)伴随而来却是另一种改变。
  
  那就是撤县(市)改区,虽然这个运动不是大规模的,而且一时还不好说它是不是败笔。其目的,无非就是做强做大中心城市,比较著名的就是佛山市底下的那些“出色”的县级市,一夜之间,全成了地级佛山市的一个区,佛山市区面积一下子扩大了多少倍,市区人口也一下子暴增了几倍。撤县改区的另一种模式,就是本县城与市府同城的情况,如无锡市与无锡县;苏州市与吴县;衡阳市与衡南县;莆田市与莆田县;信阳市与信阳县;衢州市与衢县等情况。这种情况,倒是有许多叫好,但也多少犯了“整县改市”的忌!
  
  看完大陆设市历程,再看看台湾省:有院辖市、省辖市、县辖市。就说“县辖市”吧,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如此标准、如此设置。县(郡)下设若干县(郡)辖市,才可能有那么多的市。就拿台北县来说,目前有县辖市10个了。而日本的县,少则5-6个市;多则20-35个市!而他们所设的市,无不是人口集中区,少数附带极小的郊区而已。从设置时的适域市到狭域市的过渡,也因为如此,它们市的数目那有可能那么多,城市化才有可能那么大。
  
  而大陆,上自直辖市,下至县级市,从设置之始,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域市。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改市运动,农田得不到保护,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经常在提的城市化比例,却是最没说服力。经目前的中国情况来说,地改市已经接近尾声,全国已经都是城市了,“城市化”比例“理应”是全球第一了!
  
  所以,我的观点,直辖市也罢、地级市也罢,都可保留,但范围要小,只能是城区及其周围,设立适域市。只有县级市,才是最不合理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县,岂能说撤就撤?而撤了改市,也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渠道啊!只有撤销县级市,改设县辖市,才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阳光大道!才是真正的城市化改革!才是真正设市标准改革之道!
  
  可喜的看到,这些年来,新市的设置与审批已经停止。有一条比较明显的动向,就是走向省县直辖。海南省是第一个实行省县直辖的省份,而且在福建省、浙江省也开始省县直辖的试点改革。诸如福建省,近年不再称呼地级市,换之是“设区市”,对原地级市管辖的县市放权。我们有理由可以看到,“县级市”这个不合理的设置,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革。
  
  随着国家民政制度的日趋完善,正确、重新制定设市标准,简化市行政级别,才会真正体现“市”的真面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相约在微博:尼采的快乐物语

作者:卢一鸣

《相约在微博:尼采的快乐物语》紧随时代潮流,采用互联网微博经典形式,展开对尼采快乐之路的探讨。《相约在微博:尼…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